APP下载

让备课“活”起来

2016-05-30薛淑玲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

薛淑玲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 “以动制静”,而教室里则是一片“死水”,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做为教师就应该让这潭“死水”活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其根本源头就是备课。因此,在备课这个环节中,教师就应该让其“目标”、“过程”及“全程”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教学互长,师生共讨的氛围要求。

【关键词】保底目标 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 不可预定性 知识储备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对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理解与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它的弊端:整个的设计思想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统一轻个性。另一方面还要看重它的合理性: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问题衔接流畅,课堂节奏紧凑。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正确的态度是有发扬、提倡的地方,也有摒弃的地方,而认识它们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备课“活”起来。

首先要目标“活”起来。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堂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把能看见的知识与技能称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称为隐性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努力开拓、积极创新、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其次要过程“活”起来。传统的备课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課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与课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来备课,研究类课程要做好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教案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创新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产生,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创新性,而是为了使其创新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最后要全程“活”起来。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教案的编写与教师、学生的实际脱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都不灵活,造成教案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了备课的意义,导致备课表面上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实质上依然“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局面。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由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组成。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浅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总之,我们要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备课是关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也是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理智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研究工作是否充分深入,是否切合实际。课备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方面精心钻研、深刻领悟,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体现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实践者、受益者,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
教师课前准备的几个关键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的符合度分析
提升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方法探讨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提升高中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