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之我见
2016-05-30赵贞
赵贞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无效情境”和“有效情境”之别: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也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目标。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学科渗透”,什么唱歌,画圖,听音乐,看多媒体录象等,情境多样化,但偏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二是重形式,轻指导。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小组合作探究,但缺少方法的指导,花了很多的时间,教学效果并不佳。三是重形式,轻训练。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般的课文情景,却忽略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本对学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
常言道,教学有法又无法,从宏观上看教学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但具体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却常因教师、学生、环境等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千态万状的教法、学法。在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巧设情境就是办法之一,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上课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还可以因文而异创设恰当情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一些重点篇目,让学生自己拟题,同学回答,小组积分,展开比赛。这样可以拨响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由于阅读教学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汉字,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彼此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因此,要想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高阅读中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绪、情感、意志,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兴趣、动机的产生,均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颖宜人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每篇文章都赋有情感,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当时当地的情境,创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可进一步升华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或震撼,以及情感所受的熏陶,必将对完善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邱少云顽强的毅力,可以先让同学们说说烧伤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相比之下,烈火烧身又是怎样的感受?一个战士竟然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仅靠两周一次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写作情境,可以进行系列的作文写作,每周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好文章进行表扬。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比如可开展《我的精品屋》的系列作文,在作文中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这些系列作文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写自己的生活,以激发其写作兴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