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模式在中国能否走得通?
2016-05-30林晓婷
林晓婷
1921年A.S.尼尔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一手缔造了夏山学校,并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贯彻“自由、民主与爱”的教育宗旨,培养出了许多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使夏山成为人们口中最富人性化的快乐校园。毋庸置疑,夏山学校的成功是具有借鉴意义与指导意义的,全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都掀起了学习它的热潮。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是不可被全盘照搬的——由于教育状况和历史文化的差异,模仿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我们想在中国真正创造出夏山这样的教育“桃花源”,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很多,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少数人的教育VS人口大国
夏山学校办学之初的教育实验对象是“问题儿童”,所招收的学生从四岁到十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级,总人数少则三四十名,多也才达七八十,学校的组织与架构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实际上,人数少也刚好为教育理念的践行提供了契机,尼尔个人的一些教育思想与方法在这几十个孩子身上得以“大展拳脚”,例如,以民主方式实现自治,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约者的惩罚都可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不管年龄长幼,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有一票的权力;重视情感教育,给予学校每一个孩子爱与理解,采取一对一个别谈话策略进行疏导;关心和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给予不同的意见与指导等等。
可以说,夏山学校的组织管理规范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手段,秉承的正好是他们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一理念得以实现,除了教育者内心持有的人文情怀在发挥作用外,更多的原因在于夏山的“校情”与学生的“学情”:人数少使得一切“程序”得以有序并且有效地运行,人数少也使得“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成为可能。
然而,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走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道路,夏山模式在此显然无法大面积推广:除了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中国普遍的中小学招生人数都要多达几百几千,全校师生自治的管理模式在中国存在效率低下、运行失败的风险;由于人数多,中国学校不得不采取大班制教育,当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时,即使他想真正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与心理,也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在中国,面向少数人的夏山模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考量。
二、自由教育VS应试教育
尼尔认为,“在不自由教育之下的人不能痛快地生活,那种教育完全忽略了生命中的情感部分。因为这些情感是动态的,如果只发展头脑而压制情感,生命便会失去活力,变得丑恶和毫无价值。但如果情感可以自由发展,头脑也自然会得到发展”,因此,在创办夏山时他坚决地喊出了“自由”的口号,“夏山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高度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学习方面,每个学期开始时每位老师都会公布一张时间表,学生们从不被强迫上课,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有没有出席的必要,而剩余的时间则大部分花在自己的兴趣上——木工、铁工、画图、看小说、演戏、听爵士乐等。学校不设置考试也不倡导死读书本知识,他们更倾向于以游戏的方式促动学生在玩中学。而在生活方面,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可以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对头发样式,女孩子应该自己选择,或长或短或梳辫,随她自定、天热的时候,夏山的男孩和老师在吃午饭时都打赤膊,没人介意。总之,在夏山,孩子们向往自由的天性与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尼尔尊重孩子的天性,他对成功下的定义是: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而反观我们中国,孩子的生活似乎仍然在考试的压迫下“暗无天日”。因为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孩子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与升学的条件均指向了考试成绩,为了应付“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种类型的考试,学校、老师、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时间与精力强迫圈定在书本里。夏山让学生自由选择上不上課的模式难以在中国的学校立足,少有老师与家长愿意牺牲孩子的正常学习时间去培养所谓的兴趣,因为他们认为成绩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三、性教育VS性忌讳
尼尔赞同弗洛伊德“性是人类行为最大的动力”的观点,同时他在“性教育”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性是一种非常强烈而不可消灭的本能,如果不能被满足,它往往会走向焦虑和仇恨。然而由于对性有狭隘的认识,父母永远对孩子有关“性”的兴趣给予负面回应,或加以压抑,或施以处罚。殊不知性的禁忌是压抑孩子天性的基本罪恶,任何一个未被满足的欲望都潜伏在潜意识里——性压抑是造成犯罪的原因之一。
夏山也曾接纳过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由于在家庭或者是在以前的学校里受到严重的性压抑(如因“手淫”受到严厉斥责),行为上表现得异于常人。但其实,孩子天生就对“性”有一股强烈的探索欲,“如果孩子的好奇心都被坦白而不感情用事的回答满足了,性就不会变成一种必须开导的东西”,尼尔坦然地对这些孩子加以引导,也终于使这些孩子走出了困惑。
然而这种对“性”的坦白与公开在中国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中国长久以来深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乃至是把“性”局限在“万恶淫为首”的认识。这种文化心理根深蒂固,难以动摇,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也不例外。仍有大量的父母、老师把“性”当作最为忌讳的私密事,鲜有能做到同尼尔一样的。而由于教育者不敢跟孩子坦然谈论“性”,孩子的性教育也就缺失了。
总之,在笔者看来,夏山模式基本不适应中国目前的人口状况、升学途径以及文化心理,若是全盘照搬恐怕难以学有成效。但这也并不是说夏山学校的经验对于我们中国的教育没有一丁点儿的帮助,尼尔“师生平等”、“给予孩子爱与赞许”、“尊重生命”等教育思想均可以给予教育工作者启发并做为其教育实践的助攻,为我们中国教育开拓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宛.“问题儿童”康复的探索——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58-61.
[2]卢春平,韦伟.让学校适应孩子——夏山学校的教育哲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11-16.
[3]赵洁.尼尔《夏山学校》“生命、自由与爱”的教育精神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02:42-44.
[4]姚芳华.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