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视野下宜兴丝弦传承方式的研究

2016-05-30邵萍

艺术评鉴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丝弦宜兴音乐

邵萍

摘要:宜兴丝弦是流传于江苏宜兴地区的民间大型器乐曲。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下宜兴丝弦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宜兴丝弦的产生、发展历程的梳理,阐述其文化内涵,并以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视角,探究有利于宜兴丝弦在现阶段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宜兴丝弦 地方文化 现状 传承方式

丝弦乐是江南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因其以拨弦乐器为主奏乐器而得名。许多地方将“丝弦”作为一种民间器乐曲的体裁来命名。目前,针对“丝弦”研究颇多的主要是湖南常德的丝弦,其次是湖北丝弦,北方还有石家庄丝弦。从中国知网上以“丝弦”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与“常德丝弦”有关的研究论文有298篇;与 “湖北丝弦”有关的研究论文36篇;与“石家庄丝弦”有关的研究论文47篇。通过以上文献检索可知,针对南方的丝弦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音乐本体、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等。本文所要考察的“宜兴丝弦”从中国知网文献搜索的结果来看,只有1篇相关的文章,即朱震华于1997发表于《江苏政协》杂志的短文《宜丝弦与<十番锣鼓>》。文章简要的介绍了宜兴丝弦的由来和它的代表曲目《十番锣鼓》。以此来看,针对宜兴丝弦的研究,包括对其音乐本体、文化内涵和传承保护等方面,目前很少引起学者或专业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将宜兴丝弦放置在这个江南丝竹乐的大框架来考察,它与苏州、杭州、无锡等周边地区的丝竹乐有同质之处,容易被人忽略;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去挖掘它、保护它、传承它,因而,宜兴丝弦在当下有被吞没之趋势。故而,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兴丝弦,在现阶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浪潮中,需要当地的有识之士去重新审视,重点关注,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笔者作为参与宜兴丝弦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者,对宜兴丝弦做了文献和实地的调查,也了解了宜兴丝弦的文化内涵,现就其生存现状提出如何采用合适、科学的手段来做好传承工作,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宜兴丝弦抛砖引玉。

一、宜兴丝弦的产生

要了解宜兴丝弦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们要知晓宜兴丝弦是什么。借用朱震华对宜兴丝弦的定义:“《丝弦》是宜兴农民集体演奏的大型乐曲,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月琴、京胡、二胡、锣、班鼓、罄、大铁、小锣、木鱼等乐器混合演奏。”

对宜兴丝弦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传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宫女西施出宫避难,曾来宜兴一带隐居求生,为解心头之闷,邀集民间艺人为她伴歌奏乐,与民同欢,流传于民。第二种传说是:王昭君为保国安邦,毅然接受皇命出塞与匈奴单于结亲。从此,两国人民安居乐业,她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深受大家的爱戴,艺人作曲谱流传后人。

不论宜兴丝弦如何得来,它的产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典型的具有江南民间风格的丝弦乐曲,旋律悠扬、音乐委婉动听。当下,宜兴丝弦经常在民间的灯会、庙会和民间的婚嫁仪式之中演出,主要用来烘托现场气氛。因而,宜兴丝弦是表现地域民俗风貌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宜兴丝弦是当地民间的器乐曲。参与宜兴丝弦演奏的艺人都是自发组成,他们都是在家务农的农民。因而,早期的宜兴丝弦艺人都是自己就地取材,制作乐器。演奏或者是自学,或者是跟上一辈的人学。排练时间不固定,互相间都有空的时候自发组织起来排练,排练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或者是田间,或者是公社门口的空地。排练过程都是靠互相意识和心灵上的沟通与磨合,最终达成默契。不像现在的民乐团或者管弦乐队都有指挥来协调。宜兴丝弦演奏团队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达五六十人,每年元宵节前后,以及当地固定的集会,比如庙会、灯会等,宜兴丝弦是固定的表演节目。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很自由,可以站立,亦可以坐着。经过多年的发展,宜兴丝弦的规模逐渐壮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二、宜兴丝弦的文化内涵

宜兴市位于太湖的西南岸,隶属于无锡市管辖,和浙江省湖州市接壤。陶瓷产业是宜兴地区的主导产业,仅次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宜兴紫砂闻名于天下。自古以来,宜兴地区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怡人,人们生活富裕。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得宜兴地区的人们生活略显慢条斯理,整体民风温和,且重文崇商,这也是江南地域文化的主要体现。在这一文化的大背景下,宜兴丝弦作为民间演奏的器乐曲,不失当地农村的泥土气息,旋律多以级进为主,很少有大起大落的之处,主要追求音乐平稳、柔和。多数曲目反映了当地农民丰收的喜悦;或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之情;也有农忙之余消遣娱乐之情。婚嫁仪式中的丝弦乐节奏快慢结合,主要体现婚礼场面的喜庆和热闹。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最好的反映,宜兴丝弦的音乐风格真实的体现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文化的特点。

三、宜兴丝弦的生存现状

宜兴丝弦历史悠久,传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民间早期盛行,世代相传,流传在宜兴东乡、西乡一带。宜兴市徐舍镇是宜兴丝弦流传的主要地区。1956年3月代表宜兴赴镇江区参加农村青年业余文化会演。后多次参加县组织的文艺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之后受到“文革”的影响,宜兴丝弦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优势不显,文化多样性是当下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宜兴丝弦作为地方传统音乐,在文化发展的大浪潮中同样经受不住流行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文化等快餐文化的冲击,再加之历史的原因和平时保护观念不强、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生存的现状令人担忧。目前,能进行宜兴丝弦演奏的艺人多数已经作古,健在的艺人也因年龄和氛围的原因,不能完整的演奏一首曲目。许多宜兴丝弦的代表曲目也因传人的断代面临失传。而现在大多数当地年轻人对宜兴丝弦的了解甚少,没有听过宜兴丝弦的年轻人也不是少数。有心学习宜兴丝弦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当地百姓从审美情感上来讲对宜兴丝弦的接受度也有限,所以,宜兴丝弦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相当困难。总的来说,当下宜兴丝弦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宜兴丝弦能完整的延续和传承下来。

四、宜兴丝弦的传承方式

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探究,当前主要有技艺传承、文化传承和教育传承三种途径。针对宜兴丝弦的传承来说,笔者认为,上述三种传承方式是做好宜兴丝弦的根本举措。

(一) 技艺传承

地方音乐的传承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因而,首要的是做好对艺人的保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传承人是承载宜兴丝弦技艺的活体,地方职能部门就此可以出台相关措施,比如设立专项补贴、定期对传承人进行疗养和体检等,使得传承人能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愉悦的身心,这才是做好技艺传承工作的前提。其次,定期邀请宜兴丝弦艺人到宜兴全市的文化馆、文化站去传经送宝,让文化干事学习宜兴丝弦的演奏,当好“徒弟”。第三,通过当下先进的数码设备,对健在的宜兴丝弦艺人的演奏进行录制保存,条件好的单位可以再将录制的音像资料做数字化的保存。

(二)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的前提是对宜兴丝弦生存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一直以来,宜兴丝弦都在民间灯会、庙会、节日集市上演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各类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因参与人数逐年减少而消失,也就是说,宜兴丝弦可以演出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因而,呼吁当地文化部门积极倡导恢复宜兴地方各种民俗活动,为宜兴丝弦创造存在的文化空间,这是做好文化传承宜兴丝弦的关键一步。

(三)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让宜兴丝弦进入学校音乐课堂,通过将宜兴丝弦音乐内容融入音乐课本,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能欣赏到宜兴丝弦,给予他们有更多了解宜兴丝弦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宜兴丝弦的曲目作为学校民乐团保留曲目,通过让学生参与演奏和演出,促进对宜兴丝弦的了解,同时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邀请宜兴丝弦艺人到音乐课堂或者排练现场,亲自示范或者指导,使得学生能与宜兴丝弦近距离的接触,加深印象。总之,要做好上述的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做好有关宜兴丝弦的知识点的传授工作。音乐教师最好能学会演奏几首宜兴丝弦,这样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对宜兴丝弦的了解和教育传承的顺利开展。

我们还可以将宜兴丝弦音乐作为广场舞音乐、会议间歇音乐、广电台节目之间的插播音乐等,扩大宜兴丝弦音乐的传播面,有利于大众熟悉、了解宜兴丝弦,并有望把宜兴丝弦作为宜兴市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的音乐。

五、结语

宜兴丝弦作为当地民间集体创作并演奏的大型器乐曲,集中体现了宜兴地方文化的特点。虽然时隔多年,宜兴丝弦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但是,对笔者来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并用非遗保护的眼光,采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对宜兴丝弦进行进挖掘和保护,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努力呼吁从国家层面去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宜兴丝弦作为宜兴地方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朱震华.宜兴《丝弦》和《十番锣鼓》[J].江苏政协,1997,(08).

[2]宜兴市徐舍镇人民政府.徐舍非物质遗产[EB/OL]. 2013年6月28日,http://xsz.yixing.gov.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465695&s31_start=34,2016年7月4日。

[3]马晓,周学鹰.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4]熊舒元.对常德丝弦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王炎琪,田正铁.常德丝弦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J].船山学刊,2008,(02).

猜你喜欢

丝弦宜兴音乐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音乐
阿炳与二泉映月
圆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