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杰艺术访谈:做人作画作文,都力争真实
2016-05-30
一、绘画创作
收藏与投资:我们看您之前创作的《风儿轻舞》《放歌斜阳中》《晚风轻轻吹过的时候》等版画作品时,和您现在创作的《崇拜者》系列、《私想者》系列,感觉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您的创作更清新、幽美一些,而现在的则更加真实、犀利、厚重,这个转变的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这也可以说是您创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版画方面,您经历过哪几个标志性的阶段,是否有清晰的转折点?
刘春杰:我们做艺术创作目的并非单一的好看,或者说抒情。艺术应该直指人心,介入现实,为时代所用。小美娱人乐,大美撼人心。世人说及珂勒惠支时都称之为:“苦难的艺术。”如果说某人为“甜俗的艺术”,您会怎么想。
以《崇拜者》系列为标记,我的美术创作由“散文”转为“杂文”。
收藏与投资:我们都知道您一直坚守版画这块“田地”多年,水墨创作您是从何时开始的?您曾说过“对于一生都在画一种画的行为我始终不以为然”,我可以认为这是您进行水墨创作的初衷么?那您以后是否还会尝试进行油画创作呢?
刘春杰:我年轻时一心想做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野心,想做丰子恺式的艺术家,不仅绘画,且跨界。
就画家而言,本来就不应该只画一种画。
我天生喜欢水墨,早在1995年代就收藏了一些这类作品,画它也是顺其自然。
曾经也画过油画、丙烯,但因为繁琐和精力,很久未画过。
收藏与投资:您在创作版画和水墨作品之时,两者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共通和不同之处,相信您在实践过程中深有体会。
刘春杰:艺术不同画种仅是材质与表现手法的不同,材料与技法的转换是艺术家应有的能力。但无论什么画种,作品呈现出的都是作者的修养、品味、态度。失去它们,无论什么作品,都是苍白的。艺术毕竟是精神性的。收藏与投资:中国的版画也曾经历过辉煌的时刻,三十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为中国版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木刻运动,版画在中国还处于了解和认识的阶段,鲁迅和茅盾等也极力推崇木刻版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版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在观念转化、语境变易、视觉革命和本体建设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却无法避免它逐步滑向中国当代美术的边缘,原因是什么?是它的“出身”?还是在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刘春杰:中国版画的兴衰,如同万事万物,兴久必衰,衰久必兴。有社会原因,更多的是从业者的自身问题。丧失了立场与精神的任何文艺形式都会被人无视,远离时代的艺术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收藏与投资:版画在特殊的时期曾经承担过历史任务的“重担”,您觉得现在而言,版画所承载的意义又是什么?它该如何调整,才能避免走向继续没落的命运?
刘春杰:版画从业者不没落,这个画种就不会没落,何况中国版画的优秀代表徐冰、方力钧、苏新平、王华祥等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关注,并有着国际影响。
避免没落首先要自我救赎,不甘没落。从艺者的品质极其重要,我个人做得不够好,但我的目标极其明确,所以手头有很多很多做不完的事儿。
二、文学创作
收藏与投资:从2005年,您出了第一本书《私想者》之后,您渐渐地开始从观世转为自省,再到您出《我贵姓》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想警醒自己和世人,无论出于任何情况下,顺境或逆境,都要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么?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刘春杰:我说过:“生活对我好,对我不好,都是对我好,给我的一切都是收获。”我十分庆幸我找到了一种图文结合的创作,它是一生的方向。
我的画,我的文皆有感而发,写身边人写身边事,画身边人画身边事。我的书就是我的日记或者速写,对着生活的舞台,记录丰富多彩。所以我的书会继续创作下来。
收藏与投资:据我了解,您是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鲁迅,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鲁迅的书,对于那时候的您,鲁迅先生代表的是什么?和现在相比,鲁迅先生对于您的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劉春杰:鲁迅先生代表着异类,对于生活的观察、拷问、发声。如果对他的认识有变化的话,那就是越加理解他的深刻。
收藏与投资:您一直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写鲁迅、画鲁迅、解读鲁迅,对于鲁迅您最欣赏的品质是什么?您觉得自己跟他有共通之处么?
刘春杰:他的清醒与独立。
我尽可能去学着清醒与独立,让自身能稍微有些不同,不去迎合,不去从众。
收藏与投资:鲁迅一直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近段时问,又刮起了一股鲁迅热的热潮,原因是什么?您觉得鲁迅对于当今时代人们的意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充分地利用起来?
刘春杰:鲁迅所写所说,大都是常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常识严重缺失的时代,比如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损人利己、不插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改变一点点,就好。
收藏与投资:您出版的关于鲁迅的书籍和版画作品,曾一度得到鲁迅的嫡孙周令飞、陈丹青、中国的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等人的盛赞,这种肯定对于您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很大的激励,您觉得您的创作能得到这些人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您对于鲁迅先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研究,还是您本身与鲁迅先生就有共通之处?
刘春杰:真实,我做人作画作文,都力争真实。喜欢我讨厌我的可能都源于此。
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这些人喜欢不喜欢,肯定与否,并不影响我的创作。一开始就是因为鲁迅不时髦了,为很多人所骂,我才写才画。并不是为了凑热闹、赶时兴,更不为讨好。特立与独行,是我努力要做的事。
请记住伍迪·艾伦在1985年代告诉记者他成功的秘诀:永远别去讨好大多数。
收藏与投资:您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壶说天下》的书,这名字一听就有您的风格,您这是又“盯上”了壶啊,能跟我说说出这本书的初衷和缘由么?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刘春杰:《壶说天下》是画廊的商业项目,吕先生请我画一百把壶,并要出一本图录。于是我按他要求寫了前言、后记。
收藏与投资:从《私想者》系列图书算起到现在为止,您一共出版了多少本关于鲁迅的书籍,每本书籍的侧重点是什么?能分别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刘春杰:我一共出版了十三本书,除第一本属自费出版,其余都是出版社项目书,关于鲁迅的就两本,《私想鲁迅》以及马上发行的《想想鲁迅》。
当然都是我写我画他。
收藏与投资:您曾说过:“我的绘画当然也借了文学的光。当大多数画家摒弃美术创作中的文学性、故事化时,我饶有兴趣地加强作品里的文学性,努力加强作品的故事性、情节化。”同时在文学创作时,你也会将您的绘画创作融入其中,您觉得这种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是否适合大多数的画家,或者说一位画家如果能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于他来讲是非常有益的?
刘春杰:画家除去绘画创作之处是否做些其他,这是个人的事情。但我本人已经将绘画与文字融为一体,这是我的喜好、方法,也是我的一种态度,我乐在其中。
三、身份
收藏与投资:您曾做过中学教师、报社记者、编辑、杂志广告编辑,现在也是“多重”身份,画家、作家、策展人、诗人……您最喜欢哪个身份?或者哪种身份更让您乐在其中?
刘春杰:当然是画家了,无论我做什么工作,或者有什么“身份”,画画是我的本,是生活方式,是一生的事情。
收藏与投资:现在的纸媒与以前的纸媒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媒体的出现,让大家对纸媒一度唱衰,曾经作过报社记者、编辑和杂志广告部主任的您,能否给现在的纸媒一点建议?关于生存,关于发展的建议。
刘春杰:唱衰纸媒正如摄影诞生后很多人唱衰绘画一样,一百多年过去,优秀的绘画仍极具生命力。网络时代,纸媒当然有些不适应,但网络不可能取代纸媒,因为纸媒有着先天的优势基因,那便是它的手感、观感,带有媒体人的温度。
好的书籍、杂志,应该是收藏品,艺术品,甚至是奢侈品。当然说易做难,但我想生命力旺些的纸媒一定要有它独立的发声、鲜明的观点以及良好的形象。这一切都要有优秀的团队支撑,因为他们才是媒体的灵魂。
收藏与投资:我们再从您馆长的身份淡一下吧,您觉得大量民营美术馆的诞生对于公立美术馆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您是从2013年开始,担任金陵美术馆馆长一职的吧,能谈谈这几年当中您作为“馆长”这个身份都有哪些体会么?
刘春杰:办一个美术馆是非常庞大的工程,并非有一个空间,再雇佣几名员工就可以办美术馆了,它需要充足的资金、非营利性、专业人才、藏品、公教等等。金陵美术馆是南京市政府兴建的国家公益性美术馆,但在人才建设、藏品诸多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很多事儿需要去做、去完善。
国内近年迅速发展起了民营美术馆,但我看到的大多数还是画廊,不过名字不同而已。求投资效益,想获利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兴建一个美术馆求利太难,这是艺术行业的规律,它不能短期获利,所以欲速则不达。但对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多一些美术馆、艺术机构,对于大众无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