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浅析
2016-05-30贺宇铃
贺宇铃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基层民主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治安恶劣,而社区建设以低成本的治理方式,能满足居民的各种内在要求的特点,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此,社区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当城市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去,整个社区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有前途。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资源,降低社区治理难度和成本。
一.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
1.被动参与
根据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强度,可以将参与方式分被动性参与和主动性参与。被动性参与又叫动员型参与,是指通过政府组织体系的组织与动员,将居民纳入参与的范围,由政府组织和设定目标,动员居民参与其中的过程。主动性参与是社区居民基于充沛的民主意识和实际需要,以主人翁的身份自发地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4%的居民在面临邻里矛盾或办理行政性事务时才会经常去居委会反映情祝,而37%的居民从没有去过居委会反映要求,可见这种被动性参与广泛存在于当前社区居民参与中,许多参与活动都是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安排,而非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织的,因此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往往采取运动化的方式推进。
2.参与机制不健全
尽管社區居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参与社区活动,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多数居民对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就是由于参与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首先,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或者是为了完成政府所提出的要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不得不把居民通过动员型参与组织起来。其次,即便是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但是开会的时间、内容、频率等还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决定的,居民只负责“听”。再次,对于在居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有多少已经得到了解决和落实,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和跟踪机制来保障。居民难免会怀疑参与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下一次的消极参与。
3.居民社区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强
调查显示,居民社区参与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娱活动上,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参与和关心都较少。造成这种状况也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单位制的作用和影响下,人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单位人的存在,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要强于人与社区的联系。如大型企业单位中的职工生活区。长期的计划体制中,社区承担的功能较少,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就比较小。
4.参与主体不平衡
调查显示,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大多为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以及一些放假的中小学生。社区开展的活动大多也是围绕这类居民。例如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和书画比赛;为中小学生举办安全讲座等等。社区内年轻人群由于工作生活繁忙,很少参与社区的活动,因此也决定了社区居民总体参与率偏低。
二.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社区参与主体的特征对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情况。调查显示女性参与率就要高于男性,而在社区活动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中,往往都是学历较高的居民,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更为理性。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居民对社区参与的行为选择是不同的,收入低的居民社区认同要高,高收入的居民认同反而变低了。
1.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是一个很难用工具或者指标来衡量的情感因素,是人们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的组织、地域和群体,并与之相关多一种潜意识和主观感受。据调查显示,社区归属感的构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认知,二是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依赖。归属感时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的情感基础,也是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在驱动力,社区居民只有对自己居住的社区怀有归属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
2.需求与动机
利益也是影响居民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参与是一种社会良性运作的整体性需求,对大多数个体而言,这种需求只有在涉及具体到厉害关系时才会凸显,这体现在社区居民参与的事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居民自身的利益需求。
(二)社区因素
社区层面的因素是影响社区成员的社区参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区的人口密度、地理位置、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参与的类型等方面。
1.参与渠道
参与渠道的多少、难易都会对居民参与造成影响。除了有互联网的线上参与平台,也有传统的以居委会、社区组织、热线等线下的渠道。除了热线以外,多数参与渠道对参与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居民参与的成本和障碍,基于此,该类参与的普及性和代表性也欠佳。因此互联网的普及为居民参与提供了新的便捷的平台,开启了新的互动形态,有效扩充了居民的参与渠道。新媒体的即时性为居民参与提供了技术便利,更是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2.公共物品供给
社区公共物品是在城市社区内的公共物品,是相对城市居民私人物品而言,用于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工作生活的各种公共需要。现代社会,虽然由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分离,以及交往网络的扩大化,社区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仍然存在着这些难以替代的公共物品的需要和居住归属感的存在,社区的作用不可能完全在都市生活中消失。
3.参与机制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社区参与度更高,原因就在于农村社区参与的事务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村社区参与的利益相关性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城市社区,大部分居民工作不在社区,经济来源也不在社区,居民与社区建设的利益关系并不紧密,参与度也不如从农村社区。
在网格化管理与之伴随的行政权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大多数社区公共资源的分配权集中在社区行政单位中,社区参与由于参与程序、成效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参与者的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居民的回报不成比例,参与的热情也往往被参与收益率低被冷却。转型期间社会矛盾的多发和不信任文化的滋长在社区层面体现为居民与行政机构的互不信任,基层行政单位在鼓励居民参与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十足的诚意。
三.改善居民社区参与的建议
1.健全参与机制
健全的参与权利、参与程序、参与成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方面保证有效参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参与付出与回报,从而提高效能。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和管理体制是完善参与机制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机制上完善,才能正确到引导和规范居民的参与。
2.政府角色定位
社区没有真正的自治权,没有自己的权力资源,居民就不会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所以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自治权交给社区,由社区居民自主解决,才能吸引广大居民参与。
3.发展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培育社區骨干、构建熟人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渠道,也是社区参与的重要力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一方面要依靠基层政府改变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僵化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创新引进专业力量,助力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颖.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柯文广.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方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焦莉莉.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动力及影响因素研究——W包头市S社区为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7;20.
[5]杨荣.浅议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