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牛郎织女》衍变看各时期思想文化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2016-05-30巩毅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

巩毅

【摘要】:牛郎织女故事是在各时代、各地区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改编、补充、完整起来的,期间每个阶段的版本的内容特点,都是各个社会、面貌的融入与体现。并且民间传说故事中蕴含的各时期的文化特点都是通过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牛郎织女故事由几个单一情节的简单描述发展到全方位多个情节、线索的描绘渲染,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学叙事艺术逐渐成熟和多样化的过程。

【关键词】:牛郎织女;社会精神文化;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作。牛郎织女故事是形象化了的当时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广大群众的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诉求。在这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主题、人物、叙述方式、结局等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各时期社会的“精神气候”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心理,也影响着故事的不断衍变。通过分析牛郎织女各个时期的内容变化,来探索各个时期的思想特色对民间文学内容、表达含义、蕴含意义的影响。

一、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及叙事方法的变化

民间传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创造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代时期生活的真实景象,深深印刻着历史的痕迹。牛郎织女的故事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代 ,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故事的框架逐渐完善丰富。主要内容有: 爱情发展、婚后生活、天河阻隔、七夕相会。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逐渐丰富是不同社会时代的折射,从中可以窥见各时期人民的心理变化活动的轨迹。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所记的牛郎织女分别的原因是这样的:天河的东边有一位织女,他是天帝的女儿。年年月月在织布机旁劳苦,织成了华丽的天衣。天帝可怜的天天孤身一人独处,于是把她许配给河西的放牛郎做妻子。但是由于嫁后荒废了耕织职能,于是:“天帝怒, 责令归河东, 使一年一度相会”。

而到了宋代《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却对牛郎织女分开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天帝赐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可见造成牛郎织女被迫分离的原因,除了结婚后荒废了耕织以外,还因为没有能力钱财偿还天帝当时的资金债务。

其二是故事的叙事方式由单条线索发展成若干条线索并行或穿插,由事件的简单记载发展到全方位添加丰富的细节加以渲染,体现了民间传说叙事艺术经历不同时期发展而日益成熟。牛郎织女故事发展到今天情节日臻曲折丰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

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是牛郎幼时父母就去世了,受尽嫂子的虐待。嫂子撺掇分家,自己占据房屋土地,只给牛郎一头牛。从故事体现的表层意思来看, 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长子如父、长子为尊的宗法观念, 进一步深入思考还发现, 这其中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因为欺负牛郎的这些坏主意, 都是他的嫂子出的, 这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

可见,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也愈益广泛的被传播。故事中不论是嫂子撺掇分家,欺负牛郎;还是神牛帮助牛郎,牛郎织女结合;还是牛郎织女被拆散后最终获得王母娘娘的允许得以鹊桥相会。这些情节在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都包含着人民相应的理想和夙求,展现了新时代新风尚的影响。

二、分析重要人物形象及意义

民间故事的内容取材来源于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所以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更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特征,体现着各个时期人们的理想、愿望与民族精神。牛郎织女故事中人们对牛的崇拜体现了当时的原始崇拜,而织女则代表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与职责。所以定位与分析神牛与织女这两个人物形象,挖掘这两个人物形象背后所代表蕴含的含义与时代思想特征,是研究民间文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首先牛作为农耕文明时期与农民息息相關的存在, 虽然只是劳作的动物, 但却是被赋予了神性的动物,它既是神,具有神力,对牛郎织女便具有支配和控制能力。在我国好多民族或者部落都把牛作为自己的图腾,对牛神有着悠久的崇拜历史。牛郎织女婚姻的安排, 正是出于神牛或者说神的意旨,使用牛郎织女故事透过对老牛的神化来反映人的意志、思想。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对我们正确理解牛郎织女故事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需要并值得研究的人物形象便是织女,宋代龚明之的《吴中纪闻》和《苏州府志》记载说,在牛郎织女之间用金簪划出天河的并不是王母, 而恰恰是织女自己。也就是说与织女与牛郎相遇结合并非出于织女自愿,而是被神牛的魔力所控制不得不与牛郎成亲。都是为了将自己的仙衣拿到手,即使已经生儿育女,也不顾母子关系和夫妻情分毫不犹豫地立刻飞回天宫。且织女在回天宫途中还生怕被不舍的牛郎追上,甚至拔下自己的金簪在天边划出一到天河来阻拦牛郎。由这一记载情节所见牛郎织女两人的结合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也非两情相悦,只是神牛显灵并强行的安排,这种婚姻, 实质上也只是一种顺乎天意的被动婚姻。在这个记载版本中,牛郎织女还未具备斗争个性觉醒的倾向,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顺从神牛的意旨的早期古代社会的被动性与奴性。

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来改变情节,使得故事越来越丰富而多彩。这也正说明了通过代代相传,劳动人民不断创作手口相传的民间文学是充满活力的。这也是民间文学在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

三、分析鹊桥相会结局的手法及意义

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基调是悲剧的,但是却因为最后的鹊桥终能相会而变得悲喜交加。这个结局的设置方法标志着我国民间故事发展道路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鹊桥相会的结局不是天真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浪漫幻想,而是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对男女关系的求索和感悟的诗意表达:爱情虽然会受到阻挠甚至被毁灭,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是不断延续的。所以牛郎织女故事的长久以来的一直强调的一个夙愿,其实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

其实纵观中国古典爱情主题的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受到阻挠棒打鸳鸯——无奈分离不能相见——得到慰藉圆形回归。这里的圆形回归是指男女主人公又以另一种生命状态或方式延续了他们爱情的存在,寄托了人民对圆滿美好爱情的向往。

所以说,被迫分离最后鹊桥相会展示了封建制度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的伦理道德必然会对这种企图挣脱樊篱、束缚的爱情进行无情的毁灭。牛郎织女悲剧的结局,充分说明了在封建思想和传统礼教的巨大压制下,悲剧是必然的,而冲破这些牢笼禁锢也是必然不可能的。然而牛郎织女为争取爱情不屈的斗争,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古代人民不息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民间文学绝不悲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民众从感情上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寄托和安慰。

“鹊桥相会”的结局,正是民众日益冲击封建礼教的生动反映。它表明: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充满了魏晋时期道教的思想元素,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启蒙元素。

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其实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人的爱情生活状态及思想变化,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理想。中国文人笔下的爱情是千姿百态的,有轰轰烈烈的生离死别的爱情,也有含蓄凄惋脉脉对视的柔情,再或者是相思缠绵的长相厮守。爱情的主题一直是民间文学很重要的组成主题,这或许便是牛郎织女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
用作业打通课堂提质增效的“三性”路径——以《牛郎织女(一)》为例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话七夕
——读《牛郎织女》有感
立秋、处暑
七夕的夜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坐上美梦去飞翔
葡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