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就出手
2016-05-30宋克阳
宋克阳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81-02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的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的以讲授为主,而是要创设更多的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让其在自主探索与自我体验中得到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设疑激趣,诱其“出手”
“疑”是思之始,“趣”是学之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要精心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出手”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师:谁有办法求出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然后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求出水的体积。
师:如果容器中装的不是水而是橡皮泥,又该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它的体积。
师:如果这个圆柱体是一个木块,既不可以像水一样倒,又不可以像橡皮泥一样捏,那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
生:把木块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来测量。
师:如果要求学校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的体积,该怎么办呢?
生1:要是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就好了。
生2: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
……
这样,通过从“水——橡皮泥——木块——水泥柱子”,即从“直接转化——间接转化——难于转化”一步一步的设置疑问,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其出手。
二、启发猜想,急于“出手”
猜想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积极思维的开始,猜想使学生更急于“出手”,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波利亚说:“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的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
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推导圆面积公式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猜测计算圆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然后以圆的半径为边画一个正方形,猜测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最后,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好,这更需要有大胆猜想的策略。让学生大胆猜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并进行积极的验证,来确认自己猜测的正确性。这种“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过程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三、情感和谐,敢于“出手”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出手”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到:“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美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敢于出手。
四、大胆放手,让其“出手”
“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请学生再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语)然而我们教师总是不放心学生,有着老母鸡护小鸡之心,不敢于放手或不敢于真正的放手。要知此长彼消,学生在教师重拳重重压迫下,只有应付的份,哪有自己出手的机会,又何来自己发现或创造?曾经听过两位教师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都是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对边,估计猜测对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猜测结果。不同的是一位老师先说出验证的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另一位老师先让学生动手自己想办法验证,然后交流讨论展示方法。虽然只是两个环节次序的颠倒,反映的结果是不同的。前者是无思维参与的操作,只起操作工的作用;后者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语)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得放手处且放手”,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自我体验的机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