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
2016-05-30丁慧
丁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64-01
我国一位著名科学家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的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说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提问,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们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三、巧设悬念,创建质疑情境
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质疑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中304?的积中间有0吗?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没有”。接着老师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先自己计算一下积中间有0吗?然后来考考老师。我让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算式的积中间有0。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都能一一解答。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积中间有0吗?”学生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四、有问必答,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环环紧扣、逐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1.控制对象。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2.控制时间。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如果时间不够,也要找时间为提问的学生解疑。
3.控制范围。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