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建设发展历程及展望
2016-05-30刘恩莲
【摘要】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是造成原州区人畜饮水困难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建设,原州区人畜饮水建设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取得成效。但是新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发展,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从人畜饮水工程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提出新时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实现农村人畜饮水健康稳定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原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发展历程;展望;巩固提升
1.基本情况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0.7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13%,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2015年底总人口45.56万人,全区总面积为2739.01km2,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由于县境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随着中央投资力度加大,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规范、科学,使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为使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国家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至2015年,全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人畜饮水工程发展历程
原州区2002年撤地设市前名为固原县,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固原市原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改革开放前期人畜饮水情况回顾(1953-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党和政府积极发动群众打窖、打土园井,在有条件的地方打坝、建涝池、淘挖水泉,70年代开始修建人饮水库、塘坝等。至1979年,全县共打水窖2万多眼,土园井505眼、涝坝85座,建成人畜饮水水库13座,塘坝30座,同时建一些小高抽、配套水井等水利设施用于解决人畜饮水。这一时期,人畜饮水主要靠河水、泉水、窖水和土园井水,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条件差,部分地方水质矿化度、含氟砷量等超标,部分含碘等微量元素少,造成氟斑牙和氟骨症、大脖子病等,部分地方水量也不能保障,县境大面积范围存在人畜饮水困难。
(2)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9年)
为解决部分含氟量和矿化度高的地方人饮困难,以及部分乡镇学校吃水问题,1974年始建人畜饮水工程,至1990年建成彭堡臭水沟人畜饮水、杨郎南塬人畜饮水、西山人畜饮水等10处人畜饮水工程。90年代初,持续罕见的干旱,给原州区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困难,不仅大面积夏粮无法耕种,同时干旱造成全县16个乡镇15.12万人饮水困难,特别是东部山区的甘城、炭山、马渠等人畜断水,窖水无存,部分农户要到3公里以外拉水,每吨水40-90元。为抗旱原州区成立抗旱领导小组,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挖掘水源, 打窖又呈现高潮。至1999年底有人畜饮水窖2.67万眼,解决山区上万人的饮水困难。90年代利用机井水或山泉水,建成炭山南坪、开城郭庙、南郊水沟等农村饮水工程、以及官厅乡镇供水工程等18处。至1999年底共有人畜饮水工程23处(其中5座不能正常供水),解决了16个乡镇村队,9.39万人,2.41万头大家畜,4.54万只羊饮水问题。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专项资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资金等,进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同水源条件的蓄、引、提等工程建设,以及山区打窖、打井等解决了一少部分干旱缺水地方农民的饮水困难。大部分饮用苦咸水、污染水、高氟水、以及东西两山干旱片带吃水难问题仍不能得到解决。
(3)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5年)
步入21世界,为了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和政府把改善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困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包括固原在内的西部地区极大的倾斜。“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建设,包括泉水改造、佛砷病改造等各种饮水解困工程,并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此时的人畜饮水工程多是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地方、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人饮工程建设主要目的是解决严重缺水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妇联组织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慈善捐款活动,打窖并配套集水场,为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困难起了较大作用。2005年,农村饮水工作步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历史阶段,饮水设施从传统的、落后的分散式供水为主,逐渐转向了以农村饮水安全为主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部分配套完善了自来水入户设施,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2010年以后自来水入户工程全面实施,标志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实现全面解决,人饮工程管理开始转向统一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
“十五”期间(2000-2005年),共建成固原西山饮水、张易镇王套人畜饮水、炭山村人畜饮水等48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包括一期解困项目34处,二期解困项目14处,头营南屯氟改水工程和蒋河氟改工程2处氟(砷)改水项目,泉水改造172处,水窖8553眼,砼集雨场1797处,土工布集雨场2700处,屋檐接水1472处,累计人饮窖井3万眼。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12.02万人、11.95万头家畜的饮水困难。但由于受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第一、二期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完成后,原州区2005年仍有20.9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
2005年5月批复下达彭堡鎮杨忠堡人畜饮水工程、陈沟饮水工程等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志着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结束,农村人饮工作重点从饮水解困向保障饮水安全转变。“十一五”期间,包括较大型人饮安全工程即固原东部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在内,共建成或基本建成彭堡镇杨忠堡人畜饮水、开城镇深沟村饮水等38处人饮安全工程,建成后磨河、上店子、羊坊移民新村等11处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约16万人饮水问题。
“十二五” 期间,共完成张易镇盐泥、中河乡黄沟、开城镇下青石等29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及40多处自来水入户工程。实际解决了8.34万人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了“十二五”规划的全部人畜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6月开工建设的投资1.114亿元的宁夏固原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固原市原州区受水区连通工程,将通过引调泾河优质水替换原有水质不达标水或补充当地水源,为现有已经或待建城乡供水工程提供可靠水源。工程布设在44处,涉及原州区8个乡镇、95個行政村16.73万人及10.2万城市居民供水。工程计划2016年竣工。
至2015年底,原州区共建成67处人饮安全工程,覆盖了全区11个乡(镇)、3个办事处,158个行政村,基本解决了全区32.2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供水入户人口24.64万人,自来水入户率达76.5%,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3.发展展望
由于受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限制,我区农村饮水工程仍存在建设标准偏低、设施配套不全、水源保证率偏低、小型或分散供水工程偏多、水质保障程度不高、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一些地区已有的农村饮水安全成果还不牢靠、容易反复,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等发展目标还有差距。因此“十三五”期间,结合原州区实际,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明确责任、两手发力;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强化管理,长效运行”原则,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障能力,为原州区人饮工程健康稳定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新建和对已建饮水工程的配水管网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农村供水集中供水率,计划到2020年,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达到100%。
(2)对部分已建质量和标准较低的饮水工程供水管网、各类控制阀件、减压设备、计量、水压设备及自动化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完成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任务,加强水质监测力度,确保供水水质达标。在完成二十里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投入使用的同时,在彭堡等片区新建6个水质化验室,做到各管理单位及时掌握供水水质情况,提升供水水质。
(4)加强水源地保护,做好供水水质消毒及检测工作。同时加大水质净化工程的投入,倡导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加强水质处理设备、消毒设备、水质化验室和机电设备等的改造及水厂、村头、农户水表的安装等措施,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工程管理能力。
(5)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管理机构。逐步对全区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整合,参照六盘山水务公司管理模式,走企业化管理路子,让工程逐步走上良性运行轨道,进一步缩小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差距,为用水户提供优质化服务。
4.结语
从原州区人畜饮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积极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人饮工程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从水质、水量、保证率和方面程度等各项指标要求进行项目评估和责任考核,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展望未来人畜饮水发展,围绕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原州区人畜饮水工程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砚岷,宋晓祥.旱塬上的节水“革命”——宁夏原州区节水灌溉发展纪实[J].宁夏画报:生活版,2014(5).
[2]固原市原州区发改委.原州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5.
作者简介:刘恩莲(1976—),宁夏固原人,水利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