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次别离》中老父亲的作用
2016-05-30张慧莎
张慧莎
电影《一次别离》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影片中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处于改革与转型中的伊朗现实社会,塑造了纳德、西敏、瑞茨等典型人物的鲜明性格,向观众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在整部电影中,导演虽然没有将过多的镜头投向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但正是这种小人物的存在,才引发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老父亲在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是贯穿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的导火索。除此之外,导演利用老父亲的角色衬托其他重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身残体弱的形象象征着当时伊朗社会的动荡,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导火索
(一)纳德不愿移民,西梅离家出走
《一次别离》的开场始于一台复印机扫描一系列法律文件时的闪光,然后,从一名没有纳入镜头的法官的视角,我们面对面注视着一对上层中产阶级夫妇陈述他们申请离婚的理由,两人之间有抵触有怨怒,但是没有明显的敌意。西敏想移民,并且获得了签证,必须在四十天之内离开,她希望丈夫纳德跟自己一同前行。纳德虽有此意,但是孝顺的他却不愿抛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拒绝与西敏的要求。虽然未离婚成功,西敏也不愿与丈夫继续生活下去。她回到家里收拾好行李,回到自己娘家里。
纳德选择留下来是有很大的原因的。一是老父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在生活上完全无法自理。影片中的父亲,基本上不会说话,在整部影片中说话的次数总共只有两次,一次是西敏要走时喊了一声西敏的名字,另外一次是对着归家的纳德说阿特里要结婚了。老父亲不仅仅是患有老年痴呆不认得身边的人,而且年老体弱、身体多病。在身体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老父亲基本的生活都需要纳德的料理,根本离不开自己的儿子;二是纳德受传统伊朗美德的影响,具备孝顺的良好品质,他接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不忍心抛下父亲依然一人离去。在两人的对话中,西梅说既然老父亲已经谁都不认得了,即使换了个人在身边照顾他也没有什么关系,纳德狠狠得回了她一句:“即使我的父亲不认得我是她的儿子,可是我认得他是我的父亲”,这足以看出纳德不愿莱卡的决心。
至于作为现代女性的西敏,她是伊朗现代社会中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进步女性,为了移民海外宁愿选择抛弃父亲。即使离不成婚,她也不愿将就,而是选择离开。因为她不愿屈服于当下的束缚,她想要冲破束缚,追求自己所要的生活。
(二)两个家庭的对簿公堂
在西敏走后,分身乏术的纳德陷入了一片焦虑,需要上班维持生计的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在家的老父亲。在女儿特梅的家庭教师莫夫人的帮助下,纳德聘请了一位女护工瑞茨照顾父亲。女护工是一名怀有孩子的孕妇,这一情况影片中都没有解释究竟纳德在聘请她的时候到底知不知情。在瑞茨第一天上班的时候,除了干完家里的家务活后,因为拉人家尿了裤子,所以她不得已征求教会同意为老人清洗身子。本想放弃本次工作的瑞茨在丈夫欠债的情况下不得已要继续下去。影片中的辛酸苦楚让人心疼不已。在一天照料的过程中,瑞茨为了外出看医生将纳德的父亲绑在床上,幸好及时赶回家的纳德和女儿赶回了家,老人摔倒在地差点死亡。而出于愤怒的纳德对瑞茨的行为非常愤怒,并怀疑她偷走了房间抽屉的钱。在瑞茨苦苦哀求纳德结算工钱和发誓自己没有偷钱的情况下,纳德赶走瑞茨,并不小心将瑞茨推倒在地。第二天早上,被妻子告知才知道瑞茨因此导致了流产。瑞茨的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
两个家庭里围绕的焦点便是瑞茨将父亲绑在床上,独自离开和纳德的纳德是否致瑞茨流产。原因是层层推进的:瑞茨为什么会流产?——原因有二:1、纳德的推搡;2、是路上寻找老父亲时,被汽车撞倒。
所以,归根到底,老父亲的存在依旧是这冲突产生的直接根源。
二、衬托人物形象
(二)对纳德的衬托
影片中男主人公纳德是一个性格比较倔强的人,婚姻上不退让、生活上不妥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男人,在面对自己父亲的时候格外脆弱,他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父亲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心生敬佩。
在开场与西敏在法官面前的时候,他袒露自己放不下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即使父亲已经谁都不认的了,但是他依旧是他的儿子,不能弃他于不顾
在生活细节中,回家亲吻父亲、帮父亲剃胡须、陪父亲与女儿玩游戏,这些与父亲一起生活小细节,
由于女佣人外出,纳德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差点意外死亡,当他亲吻着父亲的脸不断地喊着“爸爸,爸爸……”的时候,很难想象那是怎样一种超越承受能力的恐惧,他给父亲洗澡,靠在老人的背上哭泣的时候,内心所有的情感脆弱瞬间奔涌而出,他明白自己是父亲的依靠,而父亲也是他感情最深的寄托
4、为了收集各种证据证明瑞茨的离开对父亲身体造成的伤害,在带父亲接受身体检查时,他一瞬间见那个父亲的衣服穿上,带着父亲离开。
(二)对瑞茨的衬托
女佣瑞兹怀着身孕,但是为了挣钱替丈夫还债,偷偷出来工作,承受了极其艰苦的身体劳动和心灵煎熬。瑞兹焦虑地看着生活不能自理的的老人,犹豫再三还是拿起了电话,压低声音询问“宗教上允不允许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年迈的异性擦洗”?并叮嘱女儿不要把这一举动告诉父亲,通过给纳德父亲换裤子行为,表明女佣瑞兹的宗教信仰观念,以及善良的本性和对工作的负责。在老人偷偷溜出家里后,她立即飞奔到路边,寻找老父亲。在往来频繁的车流中,她甚至被撞倒在地。
瑞茨在影片中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作为一个忠诚的伊斯兰信徒,她向女主人西敏坦白真相的时候内心是有多挣扎。放弃高额的赔偿金,只是为了对自己信仰的忠诚。但是尽管她已经在努力赎罪,得到的结果还是伤害。影片的后半段,纳德要求瑞茨摸着《古兰经》起誓,她却做不到,她害怕祸及自己的女儿,当自己的丈夫伤心地离家而去的时候,她的情绪也随之彻底崩溃,她以为自己主动坦白真相,以为自己放弃赔偿事情就过去了。瑞茨即将面对信仰的拷问和生活的破碎,那种悔恨、那种害怕、那种无助真的是让人叹息和心痛。
(三)对西梅的衬托
不舍与离开的矛盾:在西敏打算离家出走时,老人紧紧地拽着她的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没有言语,表现出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依恋。在这一情节中,西敏的眼神里并没有透露出怨恨,而是带有一丝丝的怜悯。面对老人,她一直说着:“我会回来的,我约了别人而已。”其实她很不舍。
亲情与追求的矛盾:在纳德陷入被告谋杀瑞茨的困境后,西敏将老人街道自己的娘家照顾,从十四年的共同生活来来看,西敏对老人仍然患有很深的感情。只是当责任与个人追求发生冲突时,她毅然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也选择了离去。
三、象征作用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在逐步与全球化接轨的今天,伊朗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难以回避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正处在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历史过渡时期。在《一次别离》之中,电影通过鲜明的人物表演来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问题看似只存在于某一个家庭中,却影射了伊朗人这个社会群体的普遍生存状态。
对比来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一次别离》中,导演通过新生代寄托了自己对于伊朗女性成长的理想和期望。与自己的母亲一辈不同,特梅是伊朗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代女性,她们本该有着幸福的时光,然而处于伊朗这样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她们的成长必定是一个不断蜕化、交织着矛盾与痛苦的过程。而年迈病重的父亲则意味着伊朗传统观念和文化。
伊朗人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挣扎。很显然,纳德无法割舍父亲去国外生活,这正是伊朗人传统家庭观念的折射。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为了择业和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去,从乡村到大城市,从伊朗走向国外,他们离开大家庭的束缚,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影片中西敏就是渴望并愿意接受现代化的年轻人之一。
有关灵魂与道德的拷问。在影片中中,没有“非善即恶”的观点,也没有善恶的鲜明对比,它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剧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普通老百姓,无意伤害他人,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些自私、胆怯和贪婪的邪念。比如在电影中,谎言始终贯穿整个剧情。钟点工女佣无奈隐瞒胎儿死亡的真正原因,纳德隐瞒他推女佣的事实,女儿流泪对法官撒谎以保护父亲,都让剧情的人性显得格外真实,而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道德拷问。
影片拍得非常精致,以简洁、质朴、细腻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精彩绝伦而又撼动人心的故事,充满着人性关爱,却又对伊朗现实社会人的道德心态、宗教意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做出了敏锐和恰如其分的表现。老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存在便是这部影片在细节处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