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2016-05-30陈斐

亚太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鼓励教学方法

陈斐

摘 要:中高年段学生课堂上常会出现有别于往常的情况——不举手发言。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学生多因为不会回答、不敢回答、没机会回答等原因不愿发言,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时改变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发言;教学方法;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13-01

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收获了许多教育教学中的新理论和经验,学生们也吸取了不少学科知识。但进入中高段,学生的改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课堂上少了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少了和我一起探究问题的伙伴。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是教学程序不清晰,孩子跟不上?还是问题太难了?抑或是教学中没有吸引学生的环节或内容?后来,我按耐不住,问学生:“最近上课为什么大家总不举手发言呢?”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但看看孩子们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大概是有些原因的。“我答错了问题,总有同学笑。”“我举手了,老师总不叫我,老师总请学得慢的同学。”原因一一浮出水面。当然,我也明白这之中也有孩子“滥竽充数”,其实是由于自己对于学习、对于课堂没有热情,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回答问题,并没有那么多的客观原因。

根据学生的反馈、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其他老师提供的建议,我将学生不愿举手发言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类,并采取了一些教学措施和鼓励方法等,尝试改变这些情况。

第一类,学生不发言是因为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习的问题不理解,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所以然来。班级中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这类孩子,如果是一味地批评、逼迫、高音调地指导只会让他们学得更慢、忘得更快。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前的准备只要预习一下课文,预备好学习用具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还要对课文内容、关键字词甚至是重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必要时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尽可能鼓励、督促他们在预习上多花时间,比别的同学多花时间、提前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课堂上不仅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对于学习问题也能较轻松地找到分析的思路,从而融入课堂讨论探讨中。另外,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有难易之分。简单的读词、说句可以更多地请这类孩子来回答,如果遇到概括主要内容的题目,也能尽量鼓励他们先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大家听,说得好全班同学及时给予鼓励,说得不足,他可以自己求助一位同学来补充,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不怕回答问题了,有些学生甚至比学优生更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

第二类,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担心答错了,老师会批评,其他同学会笑话。相信每个老师在上课时总能发现,课堂上总有一些想举手又不敢举手,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他们总是害怕答错被同学笑话。首先进行调查,我们就能了解到班上确实有个别孩子,不管是什么课,当同学答错时,他们总会发出“哎呀”、“哎”或“哈哈”这样的感叹声或笑声。答错的孩子听了,心理受到些挫折,勇气也渐渐被磨光了。这时候,可以先从起哄的同学入手,让他们明白自己无意间的一句感叹也许会对同学造成伤害,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胆小。这些孩子听了,大多能理解,并能尝试着在下次课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再者,当我们看到有些同学想答不敢答時,如果能直接点名让他回答,而后发动同学用掌声鼓励他,肯定他的回答或者肯定他敢于回答的勇气,这类学生就能得到回答问题、锻炼勇气机会,像这样一次一次地磨练,这些孩子就适应了课堂发言,适应了答错问题,也能逐渐养成跟着老师教学思路听课的好习惯,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提高。而作为老师,当看到学生无法回答一些问题时,很容易立刻火冒三丈,一不小心说出让学生难堪的话。有次,班上一个孩子因为走神回答不上问题,我一急,冲着他喊道:“刚才不认真,现在不懂得答,一会作业又不会写了,就这样恶性循环!”话才刚说完,这个孩子红着脸低下了头,其他学生便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一句宣泄式的话语伤了这个孩子。

第三类,学生不发言是因为老师没提问他。在平时的家校联系工作中,我们会常听家长念叨“孩子说上课举手了,但总轮不到自己发言”。事实上,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真的没办法堂堂课都顾及到所有学生。但孩子的这种想法也是确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在听完家长或孩子的反馈后,能马上作出调整,孩子一下子就觉得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不需每节课都请他发言,之后上课他自然会积极些。总之,适时地调整提问范围,能有效促进大部分孩子发言的积极性。班上有个女孩子,性格内向,心思细腻,爱藏心事。有次她妈妈和我沟通时,很委婉地谈到,她一直鼓励孩子课堂上要多发言,谁知她的孩子告诉她,自己常常举手,但老师总是不叫她。言语中带了些许的责怪。听了之后,我也同样婉转地告诉家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无法对每个孩子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当有问题反馈时,立即调整。第二天课上,也许家长又鼓励了孩子,我每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女孩子都踊跃地举手。当然我也不让她失望,课上提问了她两次,那堂课上这个孩子脸上满是笑容。看到孩子能愉悦地学习,我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但课后我还是和这个孩子聊了聊,让她明白全班四十几个同学,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提问同一个人,那样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但老师能做到的就是不忽略所有的人。因为那堂课上孩子得了“好处”,对于我的说辞也是非常认同的。

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发言,这是中高年段老师常遇到的情况,老师们也常有自己有效的处理方法。今次,将此问题稍作分析,只是希望能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中得到启发,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思北小学)

猜你喜欢

鼓励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