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与袁枚 “性灵说”的差异比较
2016-05-30陈金敏
陈金敏
【摘要】明代公安派代表袁宏道与清代袁枚同是性灵一派,其“性灵说”皆以“真性情”为核心,强调诗文是由内心真情流露而为,但仍具有一定差异,袁宏道向心学,袁枚向才情,由此引出其真意、个人观念及雅趣上的不同。
【关键词】袁宏道 袁枚 真性情 个人本位观 雅趣
明清以来,无数文人在探索诗文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创立了不少学说。其中,袁宏道放荡不羁,极富个性,吸取了前人诗之于情的文学思想,以表达“赤子之心”提出“真性情”为核心的性灵说。而后来者清代袁枚,同样反对束缚,以真情及才情标举“性灵”学说。同是性灵一派,但二者并未处处相同。
一、袁宏道反理性 ,袁枚反假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示人,以真情为诗。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自抒情愫,自披胸襟。虽二人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非理性,主张释放人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无闻无识真人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人文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立的理性。要求脱离一切形式表象,人的社会产生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如《独坐》:
胸臆知难尽,行藏为可陈。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
拨闷占茅卜,祈归拜上神。闲云与倦鸟,终是一流人。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心情,从看书嫌字太小,品茶又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卜,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心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自然意象才能与其心中的天然本性一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一切理性而抒。
而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而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高下流露者也”。诗中的性情随内心之“真”而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人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气”。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心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心怨尤自怜毫无虚假之情:
空谷半枝随影堕,阑干一角受风偏。
佳人已换三生骨,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比深闺儿女更加孤独,月下枝影摇曳,阑干一角看风,孤影自怜,蹲下身子拾花钿,诗人心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无遗,他不是为了作诗而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大或虚饰其胸臆,因目前的处境而哀,由诗可见其怨,无虚无假。
二、个人本位观与集体观
“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入理深而去趣,只有解放个人自然本能的天性,才能保持天然的乐趣。袁宏道公开宣称自己“好色好货”,有“青娥”之癖,无所忌讳地把自己的食色情欲在诗中展现出来,是尚未受到理性束缚的天然之趣。但众人并非喜爱如此主观露骨的诗风,他只求得个人愉悦,具有自私性,同时,摒弃了理性的诗文,只表达主观思想显然狭隘。如其所作《浪歌》:
朝入朱门大道,暮游绿水桥边。
愿为巫峰一夜,不愿緱岭千年。
在诗中放肆地展现自己的情欲,早上进入了朱门大道,与歌女游玩,直抒自己希望与歌女共赴巫山,将自己的天然之性毫无保留地写在了诗中。只要自己开心,虚度光阴,好青娥,欲人欲,诗中原原本本将个人天然乐趣顺手而出,他并非为了他人欣赏,而为了自抒身心。
而袁枚则认为“凤凰芝草,妇女共钦为祥瑞;青天白日,愚人也知其清明”,一首成功的诗须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并欣赏的,他顾及众多人的鉴赏习惯和审美趣味,连没有学识的妇女与愚人都能够欣赏。面向集体,其主体思想能被广泛接受,自然不同于公安派的狭隘。同时这种审美趣味本身就是人文学识经验的理性,不同于唯我无他,顾盼自怜,只有自我世界的袁宏道诗作。如其所作《过葵巷旧宅》:
久将桑梓当龙荒,旧宅重过感倍长。
梦里烟波垂钓处,儿时灯火读书堂。
三十三年后袁枚重过旧宅,不禁触景生情,他以意象桑梓,梦象,及嬉戏读书的儿时往事,看到如今斜阳下残破的茅屋,像邻翁一样半死亡,引起他人心中的共鸣,在抒发自己心中的真性情同时,引起他人的审美感受,使更多人能够体会这种心情,不单单只是为了抒发自我,而要求能使得更多人欣赏,才成其好诗。
三、二袁同反格调,袁枚进之求雅趣
二袁同反复古,袁宏道倡导诗文自由独创,“不拘格套”,反对复古派对体裁、表现方法、高估艺术风格的束缚,主张人各为诗。晚明何白评其道“夫古德说法,或为解缚,或为破执。解缚破执,更有何事?”。可见,袁宏道反对任何格套,即使是性灵新奇套子,也没有建议时人用任何关于雅趣的艺术表现与新的创作范型。
而袁枚在表露真情之外,还重视风趣。“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他同样反对格调的限制,认为其板滞、沉重,缺乏风趣,要通过音律的灵活运用,用言辞来表达线条、动作、色彩等感官体验,可以使诗中真性情更加有趣味地表现出来,他人也能得到情感体验。可见,袁枚与袁宏道的不同,在于反对格调外,还提倡用艺术表现手法的雅趣来增强可欣赏性。所以,袁枚的诗歌多风趣有味,如《黄河》:
昆仑山顶星如火,飞落青天路莫探。
九派浊流横海内,一条衣带界江南。
袁枚以各种有趣的比喻来构成一幅黄河浊流的雄浑壮丽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想象奇特,星星如火光闪烁,黄河如衣带分割南北,趁着月光,听着浪花激起的声音,与满堤的碧柳相伴,是如此美妙的画面。这首诗通过数个意象的塑造,使世人一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与诗人一同抒写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结语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对晚明、清代直至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袁枚概不承认其性灵与公安三袁有继承关系,但从文学历史角度而言,两者的“性灵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梳理其差异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易闻晓.《公安派的文化阐释》[M].齐鲁书社 ,2003
[2]王英志.《袁枚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郑艳玲.《公安三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2.06.10
[4]陈君丽.《公安派及其“性灵说”流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