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志刚:阅读,生命的远行

2016-05-30巫斌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读书语文学校

巫斌

华志刚老师是个爱书人,他的阅读经历很“杂”。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除了小伙伴之间互相传阅的小人书,鲜有其他读物。长他十来岁的叔叔用过的初高中语文、历史课本被他拿来,读得津津有味。父亲是村干部,经常带回《农民文摘》《婚姻与家庭》《莫愁》之类的杂志,这些杂志都被他翻得烂熟。在看《农民文摘》时,小志刚发现,读书要先看目录,才能跳过无聊的养鸡养鸭信息,直接找到想看的小故事。这个经验他也传授给了一届届学生。当时,他能读到的最有品位的读物是《新华日报》的文学副刊“新潮”,疏朗简约的版面,清雅灵秀的文字总让他久久回味。带着对书的渴求,他遍寻一切可以到手的读物。上了师范,得了奖学金,他直奔书店,捧回厚厚一摞名著,加上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真正有品质的阅读生活才开始。至此,他更加珍惜与书的缘分。

当上小学语文教师后,他发现只有当阅读的空间被无限扩大时,语文教学才找到了源头活水。于是,华志刚老师走上了阅读推广之路,成为宿迁市首批“阅读推广人”。 在先后工作的两所学校,他都投入到“大阅读”的工作中,在全县儿童阅读推广的进程中成为中流砥柱。

一、推广:选择正确的读物给孩子

华志刚师范毕业以后,在家乡一所中心小学工作。孩子们的书包里除了课本以外,基本上就是毫无“营养”的《英才教程》《课课通》之类的教辅书籍。提到阅读,老师和家长们也仅仅知道“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他深知国内年人均阅读量极低,自己所在的又是一所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推广阅读困难重重。他亲自执笔,撰写《告学生家长书》,鼓励家长支持阅读,为孩子购买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读书是每次家长会必谈的话题,他在会上总把读书的好处,读书跟语文及各科学习的关系尽可能说得功利些,以便争取到家长的支持。

为了鼓励教师阅读,作为校办室主任,他在校内组织“温馨办公室”评比,优秀办公室的每位教师都能获得书籍作为奖品。他还在学校发起“寻找最美教师”活动,用手机、相机拍下校园里感人的画面,配上推荐词,在周一例会上播放,并在学校公众号上展示。以此发现校园里的真善美,提升“正能量”。“最美”活动仍以图书作为推荐者和“最美教师”的奖品,每年送出数百本图书。“最美教师”推荐制度被老师们称为“最美制度”。

华志刚认为,儿童的阅读需要引领,才能提升品质,教师要先做读书人。工作后,他走进儿童读物的世界,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就造成了他奇怪的读书轨迹——孩子时读大人的书,成人后读孩子的书。结合周益民、薛瑞萍、张祖庆等先行者的推荐和自己的阅读经历,他给孩子们选择的图书深爱孩子们喜爱。同事们、家长们被带动起来,经常咨询他儿童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他陪同校长到南京选书,同时鼓励家长赞助购书,多方努力,阅读活动才风生水起。学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他引导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新版《水浒传》即将上映,他跟学生共读青少版《水浒传》;曹文轩获得“安徒生童话奖”,他就带着学生一口气读完“纯美小说系列”。

他认为,阅读应该是自由的。他提议学校建设开放式的户外读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时取阅,随之,10多个“读书吧”应运而生。加上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这些优秀的图书,将孩子们带到经典阅读的海洋边,让他们游弋其中、乘风破浪。

二、推进:创造有根基的学习共同体

阅读,需要氛围。有些学生本来没有阅读的习惯,在同伴的影响下,最初可能是“装模作样”,后来就可能“弄假成真”。

阅读,需要交流。华老师在班里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课堂上及课余时间,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书上,书籍内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共同话题。交流《狼王梦》,他问学生:“紫岚到底能不能培养出真正的狼王?”一部分学生支持,认为紫岚时刻不忘丈夫遗愿,自己付出千辛万苦,在所不惜,她肯定能培养出狼王;而另一部分认为紫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像现在很多父母一样,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未必能成功。本学期,他和学生共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以“回归”为主线,引导学生赏名曲(《重归苏莲托》),引导学生思考蟋蟀柴斯特成为名震纽约的演奏家的原因,感受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双重关爱;赏析描写柴斯特音乐的精美语句,认识到发自内心的演奏能给人带来快乐;探究柴斯特决定回归老家康涅狄格州的原因,从而领悟到自由、平静生活的可贵。读书就是读自己,阅读不是为了学习词句,记住情节,不是为了获得教育,而是为了启迪智慧,引发思考。

阅读,需要活动推进。当他把“书香学生”的照片做成大大的喷绘,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时,孩子激动地拉着家长来观看;当他把“书香家庭”成员请到大会主席臺前时,引来了众多家长羡慕的目光。这一刻,他知道,阅读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诵读、演讲、讲故事、手抄报比赛一个接一个;跳蚤书市每年举行一次;“故事妈妈”、“故事爸爸”走进课堂;王蒙、王一梅、冰波、晓玲叮当等作家出现在学术报告厅,为师生送上丰盛的精神大餐。

在华老师的班级里,每天早晨诵读诗文,每周一节阅读课,雷打不动,多年如此。班级建立了“阅读银行”,书柜上摆满了优秀儿童文学读物:《彩乌鸦系列》《国际大奖系列》《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安房直子月光系列》……好书浸润童年,爱阅读的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四年级的李灿阳、赵一泽等同学每学期阅读40多本书,参加县读书、环保征文比赛,均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有位教师在优课比赛前在华老师的班级试上作文课,课堂上学生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妙语连珠。听课后,一位音乐老师评价:不佩服教师的作文课设计得如何巧妙,不佩服华老师平时的教学有多么用心,只佩服这个班的学生,书读得多,就是不一样!

2015年,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将一场以“四季书情”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面向全县中小学开放,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时,泛红的小脸上充满着喜悦和自信。推广阅读不仅把好书送给教师和孩子,还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此次活动集中地展现了学校阅读成果,在全县产生了巨大反响。

近两年,他瞄准课外阅读课程化这一方向,创造温暖而有根基的学习共同体。将热爱阅读,希望用课程来改变课堂的老师聚拢在一起,用每位老师特色化、个性化的阅读课程构建多样而丰富的语文生活。

三、提质:追求有品质的阅读生活

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华老师发现,孩子书包里的读物开始增多,很多学生也读了不少书,但是适合学生诵读的语言材料却很少。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学校骨干教师编写校本诵读教材《舌尖上的阅读》,从九年一贯整体的高度来规划,融国学经典、古典诗词、现代文于一体,倡导有根、有品、有声、有味的阅读。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传统的教学经验在这里得到了传承,教学回到了语文的源头,探寻语文的规律,研究语文之道。

全县的“大阅读”推广已持续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一些状况,如很多家长只让孩子阅读“必读书”,“推荐”成为“只读”;少数教师把书目拆解为一些题目,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还有些教师对孩子的阅读缺少指导,缺少甄别,导致一些“坏书”进入学生书包。他撰文指出,“只读书”的实质还是不读书,与只抱着课本教二三十篇课文无异。阅读不能功利化,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受教研室委托,每学期,他都组织本校语文教师集中交流,了解全县推荐图书的使用情况,听取老师们对推荐书目的修改意见。2016年,县教研室启动新一轮的书目修订。他的很多观点被采纳,如:修订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地求新;翻译的名著,要进行多版本比较,推荐最优秀的版本;要把课标规定的75首古诗背诵任务分解到各年级去,便于老师操作;名著阅读尽可能推荐原著,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作品;阅读应通过活动去推进,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如果对推荐书目进行考查,要防止知识化的倾向,碎片化的考查,应提倡“读深考浅”。

四、专业:扎牢安身立命的根基

在各项工作轰轰烈烈展开的过程中,华老师深感,语文教学和阅读推广并非靠自己一腔热情就能做好,唯有加紧学习,才能做到更好。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5000多名学生、264名教师的学校,校办室事务多,人手少,工作繁琐而细碎。领导形容他是脚踩“风火轮”,每日奔波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他不愿意放弃专业成长,就这样“兢兢业业”地“碌碌无为”。晚上放学后,便是属于他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时间。有人问他:“白天劳累一天,到了晚上还不休息,何苦呢?”他淡然一笑:“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公私分明,白天为学校,晚上为自己。为了自己读些书,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借助阅读,他找到了自我,进而让职业生涯充满了阳光。

工作以后,他买的第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时至今日,书页早已泛黄,但翻开书页,丁有宽、斯霞、霍懋征等老一代教育家的思想仍在字里行间闪耀着光辉。滕昭蓉老师“童话引路”的做法,以童话为纽带,把听说读写连接起来,直接影响着他的习作教学研究。后来,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于永正的《教海漫记》等著作陆续摆上案头。王荣生、潘新和、王尚文、李海林等人的理论书籍与薛法根、王崧舟、管建刚、何捷等人實的践性书籍相辅相成,既练“内功”,又学“招式”,“剑气合一”。

他在《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中指出,如果学校把语言切割成小片段,有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事物,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学习片段,也让孩子难以掌握、不容易记住,孩子便逐渐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无意义事物的地方。他反思,确实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琐碎的分析,一个词、一个句、把一个段落分成几个小节来讲解,难怪学生会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应该力避!

五、研究:探索读写世界的未知奥秘

教育科研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的力量,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专业阅读催生出新的思考,他与县教研室合作,申报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课题,开展《城乡儿童阅读比较研究》。调查了解城乡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存在的差异,寻找区域整体推进儿童阅读的策略。县教研室多次举行“书香·书声·书韵”课外阅读展示活动,多次组织分片区的阅读调研活动。他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带动周围教师一同行动,作为管理员,利用“泗洪小语”群,传播阅读理论,组织交流活动,共享阅读资源。申请微信公众号,刊发学生习作、指导阅读文章。

华志刚老师发现部分小学生的作文从语法角度分析,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仔细琢磨,会发现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中间地带,如:说套话、堆砌词藻、华而不实、言语干瘪、格调不高、无病呻吟、老生常谈、语义含糊不清、拉长文章、不恰当地使用方言和网络语言。他把上述种种状况统称为“小学生习作语言亚健康现象”,开展研究,申报课题,被立项为省教育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期间,他遍读管建刚、张祖庆、何捷、吴勇、叶黎明等人习作教学专著,把脉学生习作,探究病因,开出矫治药方。潘新和教授的理论书籍《表现与存在》对他启发很大,语文教学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导致了师生言语生命的枯萎,要打破常规表述,追求文字和表达的“陌生化”。他还坚定地认为,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翼,学生的写,植根于大量的读,小学阶段需要大量阅读,读得多,读得深,读得专,想得多,记得多,写得多,自然就能写好作文。

有人说,读书如远行,延长了生命的经纬。那么,阅读推广,则造福了无数学子。采访最后,他告诉记者,他将在阅读推广的路上一直前行。因为阅读推广人的存在,这个世界将变得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读书语文学校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