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机构
2016-05-30
1950年代,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7年时间,解放军各个军兵种,在新生与重组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贺龙和罗瑞卿密切的工作关系引起林彪的嫉恨。1965年12月,随着贺龙、罗瑞卿的失势,林彪由党内第六位上升为第二位……
周恩来、聂荣臻时期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贺龙等22人为委员。有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国民党起义将领参加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便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年间(到1954年9月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止)统率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武装力量的“中央军委”。
这个时期的中央军委,组织结构简单,具体办事人员精干。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其下未设军委秘书长、副秘书长,也没有后来的那种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办公会议和办公会议组成人员。
作为政务院总理、军委日常工作主持人的周恩来,可以说是国务、军务一起抓,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事无巨细一肩挑。
在军队工作中,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成为周恩来的重要帮手。由于作战、剿匪和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事,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更成为周恩来最重要的助手。
这个时期,军队各大单位许多呈报件上报“周、聂”,毛泽东的一些信电也是“告周并聂”,军委日常工作也就更具有“周、聂特色”。
在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期,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大都是他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研究解决的。
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杨立三、李克农、谭政、萧华、刘亚楼、萧劲光、李涛、滕代远、许光达、赖传珠等是居仁堂的老面孔(后来彭德怀也加入其中)。组建战略预备队,筹组东北边防军,志愿军出国作战等重大事项,经过军委会议研究形成意见,由周恩来报毛泽东定夺。
那个时期,居仁堂(军委办公处)和西花厅是紧密相连的。
彭德怀、黄克诚时期
1952年7月初,周恩来提议由回国治病并已痊愈的彭德怀留北京接替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得到毛泽东批准。从此,周恩来不再直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九·一三”事件中,周恩来直接掌控陆、海、空三军这一特殊时期除外)。彭德怀不在京、聂荣臻病休时,毛泽东指定黄克诚代为主持军委工作。
在当时军委日常工作格局中,国防部长彭德怀、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军委秘书长黄克诚、总参谋长粟裕、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是军委总部堪当大任的主要领导人。
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7年时间,解放军开始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确立了“建设我军成为世界上第二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军队”总目标和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其间,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通过精简整编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军队的合成建设、正规化与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正规化训练与院校教育都得到极大改观,一支从编制体制到兵器装备面貌全新的人民军队已然成型。这当中,时任总参谋长粟裕在规划全国军区布局、确定战略方针、建设积极防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建议,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克诚回忆:彭总刚主持军委工作时,“总参和军委是一个办公厅,工作一齊抓、一起干,没有以后那样细的分工”;当年工作中“感到最伤脑筋的是军费分配问题”,那时,刚组建的军兵种领导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魄力大,个性强,工作积极性高”,“他们要钱、要物资、要外汇,争论得不可开交”,“都要在新岗位上作出新贡献”。正是在当时,解放军各个军兵种,在新生与重组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毛泽东不仅十分关心军队建设,亦十分关注军队动态。早在1953年,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总参机关,特别是对作战部曾有交代:毛主席他们管的事太多了,你们的东西事无巨细地都报上去不好,以后报到我这里就行了。需要毛主席他们知道的,由我批后转报。此后,来自总参谋部的呈报件锐减,引起毛泽东的关注。
从1958年军内反“教条主义”斗争到1959年庐山会议,“4年未管军事”的毛泽东对军委和军队工作格外重视,也一再提出批评,但是未能引起彭德怀的足够重视。毛泽东认为经济在“大跃进”中,超英国赶美国,军队也应当在这次“大跃进”中明确态度,跟上节拍……
林彪、罗瑞卿时期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黄克诚等人受到批判。会议结束后,二人担任的军队职务全部解除。
9月26日,中央军委改组,新军委由21人组成,新设置3位副主席,林彪、贺龙、聂荣臻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13人为军委常委(毛泽东、邓小平,除彭德怀之外的9位元帅,罗瑞卿、谭政两位大将)。随后,在中央军委常委之下设立一个由罗瑞卿、谭政、杨成武、萧华、邱会作、萧向荣6人组成的办公会议。这样,中央军委的运作模式为:在毛泽东之下,林彪主持军委工作,贺龙、聂荣臻两位副主席协助林彪,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同时任国防部排名第一的副部长)主持办公会议处理具体事项,并负责督促组织落实。
在第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说:我的身体不好,具体处理日常工作有困难,我就委托给罗瑞卿、萧华和谭政他们;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最后都要请示毛主席,由毛主席定。
早在红一军团时,担任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的罗瑞卿就是军团长林彪的部下,林彪任抗大校长,罗是教育长。如同彭、黄在红三军团一样,林、罗亦有很深的历史关系。这次“林罗配”,当时被许多人看好:林威望高,但身体欠佳;罗能力强,且身体好。二人管军,应该是众望所归。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就曾说:林彪选择罗瑞卿,不仅因为罗有才干,而且因为他身体好,能组织实施许多具体的工作。
但1960年9、10月,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之后,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因为被扣上“抗拒新军委领导(林彪)”的帽子,而被降职、撤职。
这一时期,中央军委工作由林彪抓总,国防工业、国防科技两大领域分别由贺龙、聂荣臻直接负责,战备和日常工作则由罗瑞卿召集的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为三总部负责人和军委办公厅主任)协商处理。在这个新机制中,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军委办公会议召集人罗瑞卿,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罗瑞卿的秘书有一个统计,1960年全年共收文件3.6万份,平均每天100份。
1961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军委会上,林彪还特别点名表扬了能力超强的罗瑞卿工作积极能干。
从1959年8月到1962年,林彪亲临一线,连续主持中央军委几次扩大会议,就全军战略方针、国防建设、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编制装备等进行研讨论证,作出决策。但以林彪的性格和身体状况,他在一线是支撑不了多久的。1962年以后,解放军整军备战任务紧迫,中印边境形势吃紧,新疆边境也不安定,东南沿海美军侦察机侵犯和国民党军窜扰亦时有发生。1963年9月27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新疆问题时,毛泽东更明确提出:“林彪同志长期生病,身体不好,我建议由贺龙同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贺、罗密切的工作关系引起林彪的嫉恨。虽然林彪曾经规定,由于他有病,不常在京,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可以不经过他而直接向中共中央、毛泽东请示报告;但是,稍感“冷落”(实际上,罗瑞卿对林彪是十分尊重的,只是林无法容忍罗跟在贺龙身后),林彪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
林彪的不满很快体现在用人上:先是谭政“倒台”,而后,其他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的作用日益突出。罗瑞卿此时或許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倒台前的一个重要步骤。同年11月,军委副秘书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突然被撤职。
1965年12月上海会议之后,随着贺龙、罗瑞卿的失势,林彪由党内第六位上升为第二位,成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党内、军内均成为响当当的二号人物。中央军委常委叶剑英元帅于1966年1月升任军委副主席,未几又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军委秘书长,在即将来临的“文革”风暴中,站到军委工作的一线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担当军委重任的又一人。等待他的,是“文革”的冲击,是风暴的洗礼……
(摘自《党史博览》2015年第1期,张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