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春光:父亲黄永胜任总参谋长期间的一些事

2016-05-30

党史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杨成武陶铸军委

1968年3月,中央任命黄永胜为解放军总参谋长。此后,黄永胜取杨成武而代之,成为替林彪掌握军权的干将。黄永胜作为一名军人,性格比较直,敢于当面顶撞江青。在当时“文革”的大背景下,他为何敢这样做呢?

杨成武犯了林彪忌讳“倒台”

1967年7- 9月,杨成武作为代总长陪着毛主席在南方巡视。就在巡视期间,8月17日,中央决定,由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组成军委临时看守小组。9月23日,杨成武跟着主席回到北京。9月底,就成立了军委办事组,杨成武任组长。但是这个局面没能维持很久。

1968年3月22日深夜,父亲黄永胜正在主持广州军区的常委会,周总理亲自打电话来,让父亲连夜去北京。23日上午8点多,父母亲乘专机到了北京。一下飞机,他们看到了吴法宪和邱会作来接,感到很奇怪。之前都是军委办公厅或总参服务处来个科长、处长接,这次怎么是吴、邱亲自来接呢?他们感觉不大正常。接着,吴法宪就陪着父亲去了人民大会堂,邱会作送母亲去京西宾馆。父亲到人民大会堂时,总理他们都在,就把杨成武带进来了。总理一脸严肃地对杨成武说:“杨成武,你犯了严重错误,不能工作了。你把你那一摊工作交给黄永胜,回去作检查。”此时,父亲才知道杨成武出事儿了。

后来我(即口述者黄永胜之子黄春光)才知道,杨成

武的倒台,是因为他说了一些让林彪伤心的话。据吴法宪回忆,杨成武在和林彪闹矛盾时,泄露了天机。杨成武说:如果咱们谈不拢,就到“中央文革”碰头会上谈,到江青同志那儿去谈。军队的事儿,他不说到林彪那儿去谈,这就犯了林彪的大忌。

在林彪的部下中,应该说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比杨成武跟林彪的关系更近一些。解放战争中,杨成武没有跟着林彪,黄、吴、李、邱是跟着林彪的,林彪对这几个人更了解,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是认可的。另外,黄、吴、李、邱一直跟着毛主席、林彪,从瑞金一块儿走过来的,历史上也没有辫子可抓。所以,主席和林彪都对黄、吴、李、邱很信任,也放心使用。

杨成武被押走后,总理跟父亲谈,要调他来北京当总长。父亲表示不愿意。总理说:这事儿,我说了不算,这是主席、林副主席决定的。父亲又去找林彪谈,说自己干不了。林彪说:这是主席亲自定的,我改变不了,谁也改变不了。就这样,父亲当了总长,并接替杨成武任军委办事组组长。但他开始时不参加“中央文革”的碰头会,如果涉及部队“文革”的事儿,就叫他去一下。

父亲是军委办事组组长,副组长是吴法宪,相当于军委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办事组往上就是林彪、主席了。中共九大没有设军委常委,只有军委副主席。老帅们都是军委副主席,有朱老总、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陈毅。1967年“二月逆流”以后,主席让老帅们靠边站,文件也不让发给他们,实际上都不管事了。

刚来北京那会儿,父亲也经常到主席那儿去。我时不时看到父亲回来,拿着小的便笺纸,上面记着主席和他的一些谈话内容。主席言传身教,对他进行一些教育,工作上给予一些指导启发。主席的特点是喜欢讲典故,让你回去翻书,自己去琢磨明白其中的政治意图。应该说,主席本来对黄永胜是抱以厚望的,但黄永胜在“文革”的考试中没有及格。

“文革”前:黄永胜对江青还是尊重的

八届十一中全会前,林彪主要管军队,和江青之前并不来往。林彪当了接班人后,由于工作关系,和江青的往来才逐渐增多。开始时,叶群往江青那儿跑得很勤,常把江青的话当圣旨来听,认为江青的话代表主席的意思。林彪则始终坚持一点,只要你不插手部队,其他事都好说。但是“中央文革”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直接插手军队的“文革”工作,支持军队的造反派。江青也更加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林彪就开始对江青不满了。

应该说,当时只有黄、叶、吴知道林的一些想法,开始邱和李都是不清楚的。因为黄、叶、吴参加“中央文革”碰头会时,对于全国的工作,他们会在一起议论。在探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难免要议论到江青。这样,林彪的一些想法,父亲他们就知道了。

“文革”前,父亲(黄永胜)和江青只是有很一般的接触,对她没有多少了解。父亲在广州时,江青去过几次。当时是中南局书记陶铸负责接待,让她住在给主席准备的房子里。她嫌院子里树上的知了太吵,就对陶铸抱怨。陶铸跟我父亲说:“怎么办呀?”父亲说:“好办,派警卫部队去粘。”于是,就派了警卫战士拿着竹竿粘知了。

粘了几天,多数都粘走了,不叫了。但江青又提意见了。因为她住的那个小岛靠着珠江,晚上江面有船通行。有的船往来会鸣笛,江青又嫌鸣笛吵。于是,赶紧通知所有航行的船,晚上不许鸣笛。可有的船是从广西过来的,不知道啊,又鸣了笛。结果,江青又找陶铸闹。最后,只要江青住在那里,珠江干脆就禁航了。后来,一直到丁盛当司令员,江青去广州还是如此。

那时候,父亲就觉得,江青的要求太过分了。那是航道呀,怎么连汽笛都不让拉呢?即便是主席的夫人,也不能这样呀!但应该说,父亲对江青态度上是尊重的,生活上是尽量照顾的。父亲对主席特别崇敬。正是看在主席的面子上,他对江青尊重,但是敬而远之。

“文革”期间:敢顶撞江青因为有自信

其实,我父亲那个层级的干部,跟主席的生活还是隔得太远,也不了解。父亲只有在开会的时候,像“五一”、“十一”上天安门,给主席敬个礼,主席问一问而已。下面的封疆大吏,不知道上面的情况,更不知道中南海里边的事情,也没人跟他们讲主席和江青关系这些事情。所以,“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父親没有进入军委领导层之前,对江青出于礼貌是尊重的。

1966年2月,江青在上海主持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报纸上就开始宣传江青是“文革”的旗手。这个帽子是谁给戴的?肯定不是林彪给戴的,能够上中央的报纸,应该是中央的负责人。江青既然当了旗手,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领导了“文革”,又是主席夫人,人们对她就另眼相看了,觉得她不简单。

随着陶铸、王任重的问题出来后,父亲就感觉不能理解了。出于对主席的热爱,他在“文革”中拼命想赶上节拍,却怎么也跟不上。对造反派冲击公检法、国防部、中南海,把老干部往死里整等等,父亲都看不惯、不赞成。第一次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斗彭德怀、黄克诚、罗瑞卿等人时,几个老帅和杨成武、肖华等都出席了,也让我父亲一块去了。他回来对我说:“太残酷了,怎么能这样呢!都是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了,犯了错误也不能这样啊!”以后再有这样的批斗会,他就拒绝出席了。

父亲是军人,性格比较直,面对江青的飞扬跋扈,有时他敢于顶撞。“二月逆流”前,在京西宾馆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江青也在会上讲了话。会上,各总部、各大军区和军兵种的高级干部对“文革”依然很不理解,对中央文革支持造反派冲击军队的做法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父亲就说了:“江青同志应该听毛主席的话,中央文革应该听毛主席的话。”甚至为此还拍了桌子。

父亲之所以敢顶撞江青,是因为他有自信。他16岁就跟毛主席上井冈山,多年来,他对主席一直忠心耿耿。毛主席交办的任务,父亲都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完成。而且,父亲不仅忠于主席,对主席的感情也很深。主席对他当然也是了解的。而江青,刚进城时没那样,后来变成这样的,有一个发展过程。“文革”中,江青这个人不管不顾,管你是周恩来还是谁,说翻脸就翻脸,总理的工作被她搅得一塌糊涂。

其实,对于毛泽东和江青的政治关系,我父亲,甚至包括林彪、杨成武这些人,我觉得都没看清楚。据说陶铸“文革”初期调到中央,也不了解中央情况,就问总理:“中央高层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注意什么?”周恩来说:“正确对待江青同志,就是最大的政治。”他的潜台词是,对待江青的态度,就是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就是对待“文革”的态度。陶铸没悟透,多次和江青对抗,得罪了江青,导致自己“倒台”。

关于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从九届二中全会开幕之前的常委会可以看出一点儿问题。1970年8月22日下午,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在主席处开会,谈到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时,除毛主席之外的4个常委都表示同意设国家主席,并不是林彪一个人持这个意见。4个常委是从国家体制考虑的,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也是从这点上考虑希望设国家主席的。毛主席说:“反正我不当,可以让董老当,也可以让陈永贵当,还可以选工农兵来当。”不过他再没有说过汪东兴第一次吹风说的“若设国家主席的话,那就只有请林彪同志来当”的话了。

4个常委还是一致提出要设国家主席。因为如果真的4次坚持不设国家主席,且不說林、周、陈,康生是宪法修改小组的组长,他也不会准备了设与不设国家主席的两套修改草案。

(摘自《老人报》2013年9月18日,黄春光/口述米鹤/文)

猜你喜欢

杨成武陶铸军委
陶铸下基层“约法三章”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杨成武与聂荣臻
陶铸在广西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杨成武与赵志珍一封情书定人生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长征先锋杨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