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教学应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2016-05-30刘伟军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一堂课散文分化

刘伟军

不少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如此的困惑:学生参差不齐,分化严重;课堂沉闷,负重跳舞,效果甚微。唉,如今的学生……

这是现实,好多学生对课堂已了无兴趣了。上课时,常有这样的镜头:屈指一数,认真听讲者寥若晨星;昏昏欲睡者,却遍地开花。其实这就是学生学习分化问题,要把学生带回你的课堂,要解决它,不是没有办法。有时办法还挺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发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之法可以为之,而且有较好的效果。

在这里,本人不妨以现代散文教学为例浅论之一二,期大方之家指正。

高中教材中的现代散文教学篇目较多,美文也不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分化情况,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然后再因材施教。这种现代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像教授古代散文一般,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和分析。应遵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重书面表达的原则来处理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阅读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是阅读效果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均有所获。形于外的学生,让他展示自己的口才;形于内的学生,让他展示自己的文笔;还有一部分人可以充当秘书的角色,或欣赏者批评家,大家各施所长。

对现代散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在组织相应的教学过程之中,均可以试着采用“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法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上,体现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此种方法必须以老师的“点”和“触”为媒介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表达欲望,让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机会,不至于有人偷懒。

没有老师的“点”,学生的思维将无法集中,就会信马由缰,杂乱无章;低层次的学生更是无所适从;没有老师的“触”,学生的潜能将无法激发,教学互动就难以展开,低层次学生就可能会走入认知的死胡同,甚至厌倦。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点”的确定。“点”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教学内容方面“点”的选定;学生方面为不同层次代表性学生的选定;教师方面为授课语言和点评语言的选定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定“点”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文本整体意识,确定哪些该讲细讲,哪些少讲略讲,最好能慧眼识珠,一石多鸟,兼顾全员。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发散点,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对将授内容的筛选确定下来,制定成一堂课的导学问设计方案;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梯度,使学生通过“点”的突破或部分学生的示范分析来把握全篇的精髓,从而获得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与迁移。有时教学内容的“点”很多,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相当数量问题的解决,几个学生的导引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因此启发性发散性的课堂驾驭能力更为重要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如朱自清先生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这篇散文可讲的点很多,但一堂课下来,只要突破景和情这二个点就差不多了。此文当中,景有哪几类,情有哪几种,学生大体可以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到,这是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复进入文本情境之中,依导学设计,按图索骥加以解决。对于高层次学生可以少讲,对于低层次学生可以适当多讲。写景抒情性的散文,大致都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操作。当然,并不是说学生能把文中的景点、情点找到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有对“点”进行分析的要求,言之成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就行。每一个大的点,让学生分化出更多的小点来,形成一篇课文的知识网络结构。这就是以点带面。类似的文章,学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对文本加以分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触类旁通。当然,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文章,如果你只从语言的角度来抓“点”,也可以成就一堂课的辉煌,学生同样可以对文章有明确的认知和感悟。角度不同,择点就不一样,但殊途同归。

一般来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一堂课中唯一的受众。好的课堂,一定要有教与学双方面的互动。怎么互动才不至于冷场,老师才不至于沦为独角演员呢?关键也在于选“点”。这样的点,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与老师一起来联合主演,课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大多情况下,两类学生为主要选点对象,一类为成绩好兴趣高,学习主动认真的所谓高层次学生;二类为在课堂中有强烈表现欲,大胆快嘴的所谓低层次学生。这二类学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来示范或展示,通过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加以恰当的点评,就可以带动全局,触化更多学生互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和释疑,并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赞许,那么其示范效果将不能小视,学生学习分化问题将会有明显的改观,真正教学的高手往往在这方面有高招,使课堂井然。我们建设高效课堂,消除语文学习的过度分化,无非是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以期达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好学生是面子,二流三流学生才是里子。因为学生语文学习存在不容忽视的分化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之时,可以通过好学生的以点带面,也就是高层次学生带动中低层次的学生来实现学习上的”共同富裕”,其示范作用自然可以影响到全班的其他人,从而达到人的因素方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教师的“点”在于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以及对学生表现的精当点评。教师的语言,切忌空、废。平时我们说的,讲话说不到点子上来,就是废话过多。真正使学生受用的语言往往只有几句就够了,何必来回反复?这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真功夫体现,来自于思考的深入,来自于准备的充分,也来自于经验的积累。

总之,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准备内容方面应投入相当的精力与时间,选准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确定授课内容的“点”,和互动学生的“点”,并以此牢牢控制全局,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才会有较好的体现。在实践当中,此种方法强调的落脚点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好差帮带,教师要全程参与并主导课堂进程,这又明显有异于课程标准中的学生单独“自主、合作、探究”而着意淡化教师导悟作用的学习方式,不妨尝试之。

猜你喜欢

一堂课散文分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