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廷桢:带领“北平市公安总队”进驻北平

2016-05-30

党史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北平市政治委员警备

【1909- 1983,山西崞县人,开国少将】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此时,中央已经决定建都北平。为了保证北平市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2月3日,中央派张廷桢带领扩编后的中央警备团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的番号进驻北平。张廷桢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

山里娃深得李克农器重

张廷桢原名张廷秀,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上长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张廷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崞县中学。

张廷桢在崞中上学期间,经常和进步同学在一起讨论时局、交流思想、秘密传阅进步书刊,这使他们对黑暗现实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张廷桢在同学中经历比较丰富,为人健谈诚恳,特别是在后来的学生运动中坚持正义、表现勇敢,使他很快成为崞县中学的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学生会负责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崞中学生也迅速行动起来。张廷桢带领学生会很快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学生抗日义勇军停课操练,准备奔赴抗日救亡前线。同时,又组织起一支20多人的学生宣传队,在城里和乡下广泛宣传。

1933年6月,张廷桢从崞中毕业,到本县南王就村小学任教。后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崞县特支书记。

1938年11月,张廷桢进入马列学院,在柯庆施任班主任的职工班学习,任黨组织干事。学习期满后,又转入中央社会部训练班学习。由于他学习努力、工作能力强,很快得到时任中央社会部领导康生、李克农的器重,毕业后调中央社会部任办公室党总支书记。

被任命为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

1939年7月12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中央社会部调张廷桢到中央警卫教导大队任党总支书记。中央警卫教导大队的前身是朱、毛井冈山会师时的特务队,从井冈山时期、红军长征直到在延安,一直担负保卫党中央主要领导和中央机关的重要任务。1938年2月,扩编为中央警卫教导大队,由中央军委参谋部、中央办公厅和中央社会部直接领导和指挥。

中央警卫教导大队的干部和战士,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张廷桢初到中央警卫教导大队,确曾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因为他虽然做过党组织的工作,对于部队工作却没有经验。但他深知,要保卫好党中央,就必须确立组织建军、政治建军的思想。

当时,延安的部队都是从各根据地过来的,有的干部战士不安心做警卫工作,想到前线去与日本鬼子拼杀;有的认为到前方去职务升得快。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思想,张廷桢做了很多工作。他从总政治部找到一本《古田会议决议》,油印成小册子组织大家学习。后来,又提出“警卫毛主席最光荣”、“做保卫工作,思想上要准备做一辈子”,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张廷桢真诚热情的态度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给干部战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扩充警卫部队、加强警卫力量,将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和保卫中央军委的警卫营合并成立中央警备团。20日,在延安侯家沟召开了成立大会,军委参谋长叶剑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和总政治部秘书长陶铸等亲临大会,任命吴烈为团长兼政治委员,张廷桢为政治处主任。

在中央警备团的部队建设中,张廷桢很善于动脑子想办法,为部队培养出一大批像张思德那样的优秀干部战士。

张廷桢做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讲究民主作风。部队每年年终工作总结时,连队要开军人大会,给连队干部提意见;各团开连以上干部会议,给团领导提意见;师里开营以上党委书记会议,给师领导提意见。各级干部提出意见或建议,张廷桢主持力戒打击报复。对犯错误的同志,他总是主张以批评教育为主,组织处分从宽。张廷桢关心干部战士,受到大家的普遍尊重与爱戴。

带领“北平市公安总队”进驻北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中共中央曾打算迁往承德。1945年,周恩来副主席把中央警备团一分为二,一部分改称中央先行警备团,吴烈任团长,陕北公学副校长李逸民任政治委员,随李富春到承德开辟工作。另一部分留在陕北,仍叫中央警备团,原参谋长刘辉山任团长,张廷桢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18日,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代号取名“亚洲部”,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张廷桢任副政治委员,带领部队保卫中央。

29日,中央决定领导机构和解放军总部机关分开,派出由刘少奇、朱德领导的工作团,组成中央工委,到华北地区领导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领导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作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到山西临县开辟工作。为了牵制与消灭敌人部分主力,党中央毛主席以伟大的革命胆略,继续留在延安,领导中央前委工作。此时,警卫部队大量分流,留在延安的只有四个连和一个手枪排。张廷桢带领两个班的兵力,直接负责毛主席的个人安全。

6月,国民党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5个旅扑向中央驻地王家湾。张廷桢带领一个排的兵力与敌人周旋达3个多小时,掩护中央首长和机关安全转移。这就是著名的王家湾战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此时,中央已经决定建都北平。为了保证北平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2月3日,中央派张廷桢带领扩编后的中央警备团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的番号进驻北平。张廷桢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

北平市是国民党统治华北的中心,和平解放后,国民党统治机构尚未触动,由华北战场退下来的大批散兵游勇和从敌伪军中逃散的人员,分散隐藏在城内和近郊。围城时,还有部分敌人的宪兵特务潜伏于城外,伺机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这给北平解放初期城市治安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起初,张廷桢和大多数干部战士一样,3个月未曾脱过衣服睡觉。

为了加强北平的卫戍警卫工作,保证中央首长和机关的安全,1949年9月5日,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下设两个师。毛主席亲自签发命令,任命张廷桢为纵队党委成员、第二师政治委员。

建国前后,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活动,给担负警卫工作的公安中央纵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1949年9月21日到30日,二师担负了警卫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10月1日开国大典,首都广场30万人,张廷桢带领二师担负了天安门城楼上下及周围的警卫任务。12月6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和新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由于30年代在同蒲铁路工作的经验,张廷桢对火车驾驶技术非常熟练,此次出访,他亲自驾驶毛泽东的专列。

为警卫事业鞠躬尽瘁

1951年5月,张廷桢担任公安警卫师(全军唯一的独立师,直属中央军委)政治委员兼公安部第八局副局长。1956年11月,由公安军司令员罗瑞卿点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命令,任命张廷桢为公安军干部部部长。1957年8月,国防部长彭德怀任命张廷桢为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兼干部部部长,同时是警备部党委成员之一。1958年3月,张廷桢兼任警备部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9年1月22日,北京卫戍区成立后,张廷桢任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兼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军事组组长。期间,张廷桢带领部队警卫了1956年党的“八大”、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在整个50年代的每一个国庆节,张廷桢均担任阅兵副总指挥。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进入1960年代后,张廷桢身患严重的慢性肝炎。1963年,他离开工作岗位。1967年正式办理离休手续。

196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剧烈动荡。张廷桢虽然离休,但仍然时刻关注着国家形势的变化,他在家中研究政治、经济、哲学等书籍,渴望有一天能康复身体,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文革”期间,他想方设法关心受迫害战友和同事的子女,安排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或在经济上给予援助。他自己有把藤椅,坏得几乎散架了,也舍不得丢弃,叫人用绳子拴绑起来继续使用。期间,张廷桢还几次掏腰包给家乡购买果树苗、捐赠书籍,关心家乡建设。病休以后,按照国家规定,张廷桢每年都可以享受外出公费疗养,但他从来没有去过。

1983年1月2日,张廷桢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摘自《先锋队》2009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北平市政治委员警备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北平市整顿粪业研究——以1936年为核心的考察
新时期企业采购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
博物馆
军营中的“反光镜”——记河北省人大代表、廊坊军分区政治委员吕双平
南京军区召开警备工作会议
赣鄱将星耀中华:江西开国将军选辑(四)
百战不殆铁将军 文韬武略真英雄——记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
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
平市两千青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