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学,为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2016-05-30顾燕茹
顾燕茹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在数字化环境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学,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呢?下面我将结合本校“乾景”数字化学习平台来谈一谈。
一、自助式预学单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预学的效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份自助式预学单,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就去探究什么问题,可以是字词理解,可以是课文朗读,可以是人物介绍,也可以是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在预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提出质疑。这样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通过网络、工具书等途径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个性化预学单。
例如,在上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一课前,我在班级群里利用qq投票功能布置了这样的预学单:
学生可以自主挑选感兴趣的1~2项进行投票并完成。多种预学“菜单”的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究,他们有的理解了字词含义,有的介绍了于谦的生平,有的介绍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还有的搜集了于谦的典故、诗作并提出了质疑。这正是学习者在预学时触类旁通产生的灵感,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这样的预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上,还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预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二、个性化预学分享培养自主意识
传统的预学交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交流面是十分狭窄的,而有了数字化环境之后情况则大不相同。学生在预学过程中获取到的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地上传到学校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成为大家互学的资源。例如《石灰吟》一课教学伊始,我就让学生先去学习平台中欣赏同学的预学单,然后挑選一份收获最多的预学单来说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诗人及其写作背景,理解了诗意、字词,还清楚地知道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老师“填鸭式”硬塞的,而是孩子们在同伴互学中自主、愉快地掌握的。因为是同龄人的学习成果,所以他们在学习时显得更有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分析,汲取自己感兴趣的“养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被充分唤醒。
孩子们在对比阅读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提升能力。比如在《石灰吟》一课的预学单中,有不少学生对石灰的制作过程很有兴趣,他们在进行探究之后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表达:
这些展示方法都是孩子们在对探究资料进行内化后的创造性表达,比纯粹的文字介绍更加直观生动,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他学生在看到这些多元的表达方式时,不仅对石灰的形成过程一清二楚,同时还学到了资料筛选、关键信息提取、多元思维呈现等学习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数字化平台让课前预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使其在分享交流中不断进步。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又怎能不学得积极主动呢?
三、 擂台赛预学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利用数字化平台中有擂台赛这一功能,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运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预学效果。当然,这里的检测题一般是学生通过预学能够自己掌握的,比如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意思、用法的掌握情况等。通过这一检测,教师就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预学状况,只需对其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避免了课堂上面面俱到令学生厌烦的情形。例如,在《钱学森》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检测题:
以上检测题的内容包括易错字音、语境中的词义辨析和词语搭配这三个方面。当我查看反馈结果后,发现学生对字音、字义的掌握正确率较高,而对 “优厚”与“优越”的用法混淆不清,在检测题“钱学森享受着( )的待遇,有( )的工作条件”中出现了较多错误。于是我重点辨析了这两个词的用法:优厚是(待遇等)好、丰厚,月薪优厚;优越则是优胜、优良的意思,一般指条件、地理位置。通过辨析,让学生知道这里不能互换,词语搭配必须讲究准确性。利用数字化平台的检测,可以及时进行数据分析,让教师对学生的预学状况了如指掌,清楚什么是要领,什么可以放开,这样的教学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有的放矢,大大节省了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四、预学单资源梳理有效聚焦重点难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预学,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独立的个性化学习。因此,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一无所知,而课堂也不需要从零开始。老师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述,而应教学生所需,给予学生所求。所以教师课前必须对学生的预学单有选择地统整梳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深入指导。在预学单中我特别关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重难点。
比如《石灰吟》这节课,我把所有孩子的质疑进行了整理并放入学习平台让学生进行投票,最终产生了两个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
1.“清白”仅仅是指石灰的颜色吗?
2.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
我以此为抓手展开了深入教学。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默读古诗,圈出关键字词,体会作者赞美了石灰的哪些品质。学生凭借之前预学分享时对诗意及石灰烧制过程的了解,加上平台中拓展资料的介绍,很快感悟到石灰具有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怕牺牲等品质,因为它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再点拨学生:“你对这个‘清白二字有没有新的认识?”他们立即体会到“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是一语双关。还有学生联系预学单中的写作背景谈到了于谦想做一个像石灰那样的人,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让孩子了解到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第二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学生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把舞台让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预学单中的关键问题来驱动学生,聚焦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数字化环境的创设为学生的预学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自学,又能借助数字化环境提升认知,同时还能分享同伴的学习成果,使预习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这样的预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把汲取知识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聚焦重难点,促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为高效课堂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环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