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环境探究
2016-05-30石梦
摘要: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学习本民族语言,又包括学习汉语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文的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文素养。创设良好的汉语文教学环境,对实现汉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1-02
一、义务教育阶段汉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言文字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实际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22种。少数民族同胞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的权利和自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出台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成为民族中小学汉语文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是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重新编订而成。是汉语文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汉语课程标准》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民族学生,本质上是第二语言教学。但由于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较高,因此对此类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学既应该考虑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又要提高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的汉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对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环境。我国学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主要指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学生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狭义上讲,专指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设施、班风校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由于环境的复杂多样和随处可感,因此要对教学环境作一严格分类是比较困难的。最得到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狭义的教学环境的含义,将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校舍建筑、教学设备等,心理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信息乃至生活经验等等。
关于语文教学环境的理解,温欣荣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探析》中有这样的解释:“教学环境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诸如影响教学活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管理者等。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语文教学场地、语文教学设备、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语文教学的外部条件对语文教学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涵盖性,它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又受国家地区的环境、民族历史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的环境等的影响。从内容构成上,可以将语文的教学环境分为语文课堂物理环境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汉语文教学环境探究
(一)汉语文课堂物理环境的建设
物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自然环境:学校的选址、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设施环境:教学场所、教学仪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桌椅、图书资料等;时空环境: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作为编排方式等。
学校的地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的选址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一般都相对安静,周围社会环境良好,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校的设施环境主要是由教学场所、教学用具等具体客观的物质因素构成。设施环境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理环境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我国推行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以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进行了标准化配备,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狭义的教学场所主要指教室,广义的教学场所则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运动场、礼堂、实验室以及各种绿化设施等。良好的教学场所,首先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其次教室的光线、空气、声音、色彩、温度等都是构成教学环境的重要的物理因素。
创设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楼的布置上,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悬挂简单易懂、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使学生在课间,驻足之余都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定期轮换和更新,应该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积累知识。教室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布置,每一个月更新一次。每次完成布置后,由学生讨论通过这次的布置学习到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优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们各抒己见,并有专门的记录,学期末进行评比。
教学用具包括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品。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教学手段设施的辅助和支持,这些物质设施是否充足、完备,能否满足教学活动的基本需要,以及是否恰当地运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现代教学用具如电视、电影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料,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集画画、色彩、声音、内容于一体,在直观可感的情境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成为逐步取代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空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的安排、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等。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的,课堂教学内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构成了特定的教学环境。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劳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又能够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表现。一天中大脑最敏捷、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为上午,而运动能力最佳的时间是下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因此教师在安排上课时间时应该张弛有度,在学生专注的时间范围内,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课堂座位安排方式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指教室内学生桌椅的排列摆放形式。20世纪30年代,魏拉德·沃勒尔就已经对座位的选择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都产生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座位的编排方式尤其重要,决定着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程度。
(二)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
心理环境又可以称为社会环境,包括学校中的学习气氛、社会交往、各种人际关系乃至生活经验等。如果说物理环境以可看、可知、可感的方式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那么心理环境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学心理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传道受解惑,还有心灵上、情感上的温暖和感染。民族地区多为寄宿制学校,学生不仅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给予指导,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教师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责任。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在一些细微之处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爱是教育的前提,尤其针对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汉语文教师更具有特殊性,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同时更应该将文化中的精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其次,优化汉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将汉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有趣,饱含知识,饱含哲理的课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多以讲故事、表演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把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注意从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实现汉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汉语文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更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2.
[2]石梦.提高蒙语授课初中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探究——以锡林浩特市蒙古族中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54.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