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2016-05-30郑香妞
郑香妞
摘要: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手机上网的普及使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挑战,也使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者可以体育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其实效性。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倡导体育实践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对实现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66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挑战,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各界关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养成中国精神、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培养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发展与塑造健全人格。以体育为载体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体育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对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育人环境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体育文化既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1)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文化建设成果的物质体现,更能够直接反映出各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体育塑像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增加其数量,更要关注提升其品质。在数量上,要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设备,并合理使用场地和器材,尽量能够满足人们开展体育活动与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在品质上,要具有教育效果与美学价值,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如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体育塑像能对人们产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体现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志与价值观念。
(2)加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知识等,在体育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催人奋发进取的无形的推动力。且体育精神文化一经形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体育活动及其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体育中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如对体育目的与意义的宣传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对于我国体育事业成绩的宣传可以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体育活动中模范人物与事迹的宣传可以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这些正能量的宣传都可以在社会公众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人们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其次要提升人们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道德规范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利用体育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参与意识与集体观念。再次要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凝练,用体育精神来鼓舞人、教育人。“体育界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警句、格言和经验,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体现在通过广泛的社会体育活动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了阵地,提供了有利的方式和手段。”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等等,都对社会公众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加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体育制度文化是在体育中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办事规程与文化体系,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等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体育制度文化是社会成员体育组织和体育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各项体育活动顺利进行、体育设施充分利用以及体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衡量社会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体育制度文化作为链接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纽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它不仅对体育参与者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导向、调节、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约束参与者在既定规则下进行体育较量与比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而且体育制度文化所倡导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也对体育活动参与者道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加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提高重视加强领导,制定各项具体的办事规则与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各个体育组织的宣传与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规划,将体育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育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统筹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活动实施机制,包括监督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各项体育活动的蓬勃有序开展。
2 倡导体育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载体
“恰当的载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传递教育信息并促其内化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体育运动以其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而对社会公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以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教育效果自然是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我国将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在每一类体育活动中,都要大力倡导体育实践活动,以期为思想政教育提供鲜活的载体。
(1)倡导竞技体育实践活动。在竞技体育中,各项体育赛事不仅对运动员,也是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于运动员来说,参与竞技比赛能够磨练其意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与胜负观,更有助于其優良道德品质与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形成,从而使运动员终身受益。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竞技体育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产生长久的鼓舞激励与正面的教育影响,尤其是对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民族自尊自信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具有深度促进作用。同时,运动员们将训练中的劳累与伤痛转化为完善自我并为国家和集体争取荣誉的动力的精神,也会对社会大众形成激励作用,鼓舞其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理想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以四年一度的大型体育赛事奥林匹克为例,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与学习可以引导人们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使人人公平与尊重规则的理念得以彰显推广;对中国运动员的关注以及为其夺冠而自豪则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观念与民族自豪感;对他国运动项目的观看可以使人们放眼世界知己知彼;而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则可以培养其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等等。这种鲜活的教育载体因其独特性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倡导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在学校体育中,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众多途径来实现。如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种形式。理论课教学通过教师讲授重在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传达体育道德规范与终身体育意识。实践课教学则是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身体实践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抓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也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与拼搏精神、坚韧顽强与果断勇敢,还可以通过对教学中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来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客观公正的立场。当然,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学中,教师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践行的道德规范与对学术的精益追求也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并感染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锻炼作为课堂体育的延伸与发展,则可以对学生的自律精神、道德规范、吃苦耐劳及自我实现等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竞赛作为学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效的途径。如赛前动员可以提升集体观念与参与意识,比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与进取精神,赛后表彰可对学生进行正面肯定与激勵教育。总之,在学校体育的各种形式中教师都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校体育也可以使学生们走出教室和繁重的课业压力,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进而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这也是我国于2007年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原因所在。
(3)倡导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体育中,民众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自愿参与的,所以运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每一种形式的社会体育运动都对参与者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以深受社会各阶层女性喜欢的健美操为例,参与健美操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以身心健康和谐为标准的审美观,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团队意识与组织观念,提升人们的自尊自信与积极乐观。男性比较钟爱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也同样具有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观念、果敢刚毅与拼搏进取等优良品质。除此之外,在当前倡导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还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得到普及,不仅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队伍是发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
(1)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根据发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需要,人才队伍结构应主要包括体育人才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注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即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既关注其运动技能又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双重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也要坚持既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又关注其跨学科运用隐性教育资源能力的双重标准。为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第一,体育管理人员。当前,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就对体育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求这些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卓越的管理能力,更要懂得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方法的把握。第二,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与指导员。如果说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主要为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那么指导员则主要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这一群体是与社会公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体育工作人员,其工作能力与知识结构对于切实发挥社会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关重要。第三,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强化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其优质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即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与裁判员。另外,还需要培养大量的农村基层体育骨干人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体育外事人员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发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的合理配置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
(2)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与提升,使其能够承担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工作职责。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可采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是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阵地。学校课程的专业性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的讲解则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各级各类院校普遍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类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人员。如在很多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即可以培养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体育教育专业则以高质量体育教师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第二,教育与体育管理部门的研修与培训。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可定期举办以相应主题为内容的研修班或培训班,并构建规范有序、内容科学、效果显著的培训机制。第三,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培训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中青年体育教育发展中心开设了“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则举办了系列的“体育场馆建设、经营与维护讲习班”等。但总体来说,这一培训方式刚刚出现,是培养人才的新力量,还有着很大的培训空间,其作用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拓展。
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舆论氛围,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样如此。对竞技体育运动员优秀品质与成绩的奖励、对社会体育参与者持之以恒精神的宣传以及对学校体育中表现突出者的认可都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一定的舆论氛围,也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与感召力量,激励人们不断自我提升。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
4.1 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力量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因其内容的权威性与受众的广泛性,一致维持着自身在大众心目中的优势地位,也是对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宣传以发挥导向作用的首选途径。如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可谓是最好的诠释,不仅在体育界,在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坛年度风云人物的获得者不仅仅需要成绩优异,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其事迹应能为体育界及社会公众树立标杆和楷模。也就是说,社会各界通过这一电视节目感知到的不只是获奖者冠军的殊荣,更是对体育精神及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刻感悟。在发挥和实现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力量播放、发表、展示优秀的体育节目或相关文章,對社会公众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
4.2 开发新兴媒体的宣传途径
新兴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区别、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形态,它以网络与智能手能的普遍使用为主要标志。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而快速崛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应该成为利用体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途径。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对体育新闻、体育人物、体育项目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并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度嵌入。还可以创立相关主题网站进行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6).
[2]何波,石方勇.论体育运动中德道德规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3).
[3]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