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育思想解析及其对当代大学师道精神重塑
2016-05-30梁姗姗
梁姗姗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直面唐朝中后期学校教育衰落、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师说》以批判之。在今天看来,《师说》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所提倡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观、“从师问道”学习观、“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对我国当代大学师道精神的重塑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师说》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师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6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名句,千余年来,脍炙人口。《师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经典专论,由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先生所作,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苏东坡集·潮州韩文公庙碑》)。“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官学衰落,世风日下,正在国子监任教的韩愈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全文妙语连珠,仅六百余字,却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字字句句仔细推敲,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无论在德育、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体系漏洞明显。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大学生迟到不满拿热水泼老师事件”等事件,一次次给我们高校教育敲响警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怎么了?为何类似的事情屡屡发生?……针对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高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师道观角度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塑当代大学的师道精神。
1 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解析
1.1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观
《师说》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开门见山,点出中心论点。韩愈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意为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可通俗理解为“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教师的第三个职责是“解惑”,即解决学生在“道”与“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韩愈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三项任务既紧密相连,又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佐之。韩愈对教师职责的高度概括,不仅当时无人能够企及,至今对高等学校的大学教育仍旧有着指导作用,闪烁着其夺目的光辉。
1.2 “从师问道”学习观
韩愈正解了“从师问道”的学习观。首先以一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反面论证,接着指出了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分析了所处中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原因,并以古代圣人“从师问道”的精神反衬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并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比较,指出“从师问道”的学习观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法上,韩愈反对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中要“有所思”,认为教学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师说》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这正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大力提倡的创造性教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性潜能的开发,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态度上,韩愈提出“圣人无常师”,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认为“从师问道”无年龄界限,无尊卑之分,这与我们所极力提倡的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是一致的。
1.3 “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
韩愈提出“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首先,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引出“从师而学”的重要性,强调要积极从师,尊重老师。其次,韩愈指出作为一名老师的标准主要是“道”和“业”上的真才实学,即“闻道在先”,不论年龄大小与职位尊卑。在真知识面前,韩愈强调以“道”、“业”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探讨,互相学习,彼此促进。这与我们当代高等教育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谋而合。
因此,韩愈的教育思想尖锐至深,见解崭新。虽有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阶级偏见,但它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但他所传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代仍有指导性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历史地、批判地吸收。
2 当代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师道精神的重塑
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温韩愈师道精神的精髓,能帮助我们重新树立大学教育的思想理念。当代,高等教育事业虽大力发展,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我们加强重视,不断改革。韩愈《师说》所提倡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观、“从事问道”学习观和“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等无不对现代大学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我国的大学通过近些年的连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猛增,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但在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大学教育却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忽视韩愈所提倡的“道”,唯“高分”论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忽略了德育教育,本质是对教育的亵渎和背离,所以才出现了“马加爵”、“林森浩”类的高分低德、心理扭曲的学生。因此,重新解读韩愈的《师说》,能够给我们当代大学重塑师道精神指明方向。下面围绕“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观、“从事问道”学习观和“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三个方面,对如何重塑当代大学师道精神展开分析。
首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观告诉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与任务,也是教学的目的。在韓愈看来,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传道”,即思想和德育教育,无论在古代抑或在当代,都应是大学教师职责的第一职责。高校要重视“传道”,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和德育教育,应加强思想政治与德育课程的改革,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德育教育比作穿衣服所扣的一粒扣子,第一粒扣错了,后面的都会扣错,因此他认为价值取向的错误是致命的,高校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教育部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千余年前韩愈《师说》中所指的“道”可谓不同时代的同一产物。在“传道”的基础上,“授业”和“解惑”旨在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并解答“道”与“业”方面的疑惑,时至今日,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不过是由于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其次,“从师问道”学习观高瞻远瞩、极富远见地告诉我们从师问道、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提出“学有所思”、通专结合的创造性学习方式。高等教育课堂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耻于提问,课堂死气沉沉,“填鸭式教学”、“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即失业”。在这样的现状下,重新解读韩愈的教育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助于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师问道”的学习观,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同样注重,使大学阶段真正成为塑造人才的关键阶段,培养出具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提醒我们要改变当前单向、被动、生疏的师生关系。高校中的许多课程是大班授课,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知识,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较少,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被动的,不平等的。与此同时,师生间的交往主要限于建立在教学任务之上的程序化的被动交流,并且大学师生互不相识的现象极为普遍。韩愈《师说》强调“师与弟子平等”的师生观告诉我们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完善自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关注、赏识和赞美学生。
3 结语
苏轼称和欧阳修分别称颂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传而有也。”由此韩愈在千余年之前所作的《师说》的重要性及历史地位,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精微阐释,于今日仍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高等教育师道精神的重塑至关重要。
人才是立国之本,亦是治国之要。在当代,技术与创新日新月异,知识高度分化与融合,我们的国家需要具有优秀品德、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广阔的思维视野与广博的知识素养的通识型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只有在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反思与改革中重塑当代大学的师道精神,在广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极富意义,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王茹.从《师说》看韩愈的教师理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7):3738.
[4]杨雪翠.明道、传道、学道——研读韩愈教育名篇[J].高校教育管理,2010,(3):7277.
[5]王丽英.“百代文宗”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3,(6):115116.
[6]王凤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4):1012.
[7]李金霞.从《师说》看韩愈的阶级局限性[J].现代语文2010,(2).
[8]耿之矗.“师道”、“师德”的现代辨析——再读《师说》[J].学理论,2012,(6).
[9]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10]孙峰.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5.
[11]胡楠.韩愈《师说》与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科教文汇[J],2009,(2).
[12]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