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中的优势
2016-05-30宋新新
宋新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00-01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而这样的课堂早已成为了历史,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工作之中,更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了一体。信息技术资源以其丰富形象、直观便捷、科学有效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信息技术,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们要让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服务,要充分地利用它的优势和资源。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哪些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是非常关键的。而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明显的效果。比如:《家乡的桥》一课的教学中,仅靠文中出现的桥名解说,学生很难理解名字的由来,而计算机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图片、声像等资料,以其生动形象,直观震撼的表现形式跃然纸上,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取代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站讲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积极热情地从事学习和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圈住教师的思维,有的人认为运用多媒体只不过就是花样繁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真的本领,所以在许多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并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可听可看、可思可想,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有了兴趣之后,才会愿意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的目的才会达到。
三、使知识的获取更为简便快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语没错,可是在这个时间就是效率的社会中,在这个网络风行的年代,计算机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其中的信息资源丰富如大海之水,可以被随时随地地打开、访问与探索,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穿越时空的界限,把你引领到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方便又快捷,高效又准确。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就可以利用课件进行生字书写的演示,既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跟随教学软件一同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
语文凭借文字向人们传达信息,反映社会生活实际,但是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也不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悟、品读课文的内容。而要想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在这种美的意境当中,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深入地探究文本,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多媒体可以直接展现,如教师根据文章内容,配以适当的文字或图片,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进入文本,产生共鸣,进而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本,解读文本,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补充丰富的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量极大的学科。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增加大量信息,多媒体文本、动画、视频、音乐等,很好地使文本内容扩展、延伸,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确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时机和“度”,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