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

2016-05-30黄奕盈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身份

黄奕盈

【摘要】《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问题一直颇受争议,从罗敷的衣着打扮、谈吐、市民文化的产生的方面来分析,得出“把秦罗敷看作是劳动人民的女儿更为妥当”的结论。

【关键词】身份 衣着打扮 市民文化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作者倾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秦罗敷,不仅年轻貌美,勤劳务实,而且不畏豪强,机智勇敢,在采桑过程中拒绝位高权重的太守对她的调戏,并聪明地以言语对其进行了反击,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

秦罗敷的美貌和机智被广大人们共同喜爱着,但她的身份问题却一直颇受争议。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主要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秦罗敷是下层劳动妇女,大多数文学史课本都采用此观点。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到,“(《陌上桑》)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1]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都认定秦罗敷是个采桑女。另一派则认为采桑的女子不一定就是下层劳动者,贵族妇女也同样采桑。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的创始人,是一名贵族女子,也带头进行养蚕采桑。而且从秦罗敷居住的“秦氏楼”、采桑时的盛装打扮,都可看出秦罗敷是个富豪闺秀。金文伟在《读<陌上桑>札记两则》[2]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在此,愚认为,秦罗敷是位以采桑为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可能性较大。

宁夏大学的袁金春、饶恒久在《<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写道:在对题材的考察上,游国恩先生《论<陌上桑>》一文中以《诗经》和《烈女传》纵横参照,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陌上桑》“是我国民间故事的典型——一个农业社会里的民歌题材的典型”[3]这一结论,观点可信。

诗中所仔细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4]金文伟在《读<陌上桑>札记两则》中写道:秦家的富足还可以从罗敷的盛装中看出,时髦的发型,昂贵的耳环,艳丽质高的裙袄,从首饰到服装,装饰十分华贵。[5]从诗中罗敷的衣着打扮得出“装束华贵”的结论,其实是对汉代妇女服饰的不了解而得出的错误的结论。在袁芳霞的《浅谈汉代女性服饰》中写道:“襦与裙相配,为上衣下裙。襦在汉代为一般妇女日常之服。她们要参加劳动,衣不能太长,否则,就不便操作。”[6]可见,襦裙相配的装扮,是普通劳动妇女的平常打扮,并非是富家女子的装扮。再者,倭堕髻是汉代时兴的发式,发型的梳理并无身份高低之分,所以发式并不能看出罗敷是贵族女子。

有认同“秦罗敷是贵族妇人”观点的文章指出,秦罗敷谈吐大方得体,一般平民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可能说出如此有条理、理直气壮的话来反抗太守。然而,愚认为,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秦罗敷所说的话,有可能是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乐师,为了语言的典雅、合乎音韵,而进行过修改的,并不一定是罗敷的原话。《陌上桑》既是一首民间的歌,其流传中往往要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被增删,于是失去了本初面貌,成为今天人们见到的《陌上桑》,看逯钦立先生辑校的《陌上桑》,我们就更能断定这一现象。它所展示的各文选中《陌上桑》字词的细微差异,正显示了诗在流传中的加工与讹变。[7]

靓丽的罗敷手挽桑笼出现在城南隅之时,周围的男性都看直了眼。年纪稍长的都放下肩上的担子,捋须欣赏着罗敷的美貌;年轻的小伙子尚未娶妻,纷纷脱下帽子,露出里面的帩头,想在罗敷面前炫耀或引起她的注意。由此可知,附近的未婚娶的少年都知道罗敷尚未婚嫁,才露帩头来吸引她的注意,想成为她的夫婿。如果罗敷是贵族女子,在如此注重“门当户对”观念的古代,普通的平民男子哪里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想吸引罗敷、妄想自己能成为她的夫婿?

在诗中,罗敷搬出自己官职地位都比五马太守高的丈夫来拒绝前来调戏的太守,就此认为罗敷是高官夫人,这样的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根据罗敷所说,“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她的夫婿已有四十岁了,而罗敷才“二十尚不足”,愚认为罗敷所说的都是用来震慑太守的,是想让太守知难而退,并不是真话。附近劳作的少年都知道罗敷尚未婚嫁,才想露帩头引起罗敷的注意。诗中体现的太守显然是个贪图美色的恶霸形象,若罗敷是个贵族女子,如此年轻貌美的富家小姐,早该声名远播,爱好美色的太守又怎么会不听闻?

通过以上对《陌上桑》的仔细分析解读,愚认为把秦罗敷看作是劳动人民的女儿更为妥当。秦罗敷其人,在历史上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她却是千千万万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光辉结合,是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对仗势欺人的官员的深恶痛绝和机智反抗的勇敢榜样。宁夏大学的袁金春、饶恒久在《<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说道:在这种雅俗的交融之中,产生了一种中间文化,即市民文化,它代表的是一种既不同于雅又不同于俗的文化状态,反观历史我们看到,市民文化的兴起是汉帝国城市繁荣的必然结果。因市民们所处的特殊地域及经济地位,一方面他们有机会同乡村和宫廷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下到乡村或进入宫廷对之谙熟于胸,往往加以臆测的补充,所以他们按着自己的理解,凭着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陌上桑》即其中之一,它有生活的真实,但创造性的东西更多。对罗敷来说,民间的作者们认为“喜蚕桑”是好女子的基本道德素养,便让她去采桑,但这样还不算美,又让她提上精美的桑笼,穿上华贵的衣服;还是不够,贵族中流行的发型又定型在罗敷头上,这样,她才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相应地,罗敷必须有一个如意郎君,他要英俊无双,才衬得上罗敷的美丽;他得有高官显位,才可能配得上罗敷的才德——这样,问题产生了,因为作者们对官制一知半解,只能按他们所认可所了解得官阶的大小为夫婿加官进爵,这样一来,夫婿之官阶与汉时现实相比,就必然有不相符合之处,若是真要用历史去一一印证,就只能越弄越糊涂。从认识意义上讲,罗敷正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一个理想形象,而《陌上桑》则反映了市民这一阶层的审美观,显示出市民文化的初步繁荣,正所谓“下里巴人”的心声。[8]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金文伟:读《陌上桑》札记二则[J]. 文史知识, 1997(2)

[3]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金文伟:读《陌上桑》札记二则[J]. 文史知识, 1997(2)

[6]袁芳霞:浅谈汉代女性服饰[J].学术天地,2015

[7]袁金春、饶恒久:《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2000(2)

[8]袁金春、饶恒久:《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2000(2)

猜你喜欢

身份
停下!请接受身份核验
乡镇干部如何摆脱“身份迷茫”?
假如,我是你——当你和父母互换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我的身份变幻莫测(外一首)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