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生教育问题

2016-05-30邓晔刘羽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邓晔 刘羽飞

摘要:新生教育是高校对新生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新生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高校管理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开展。新生教育的内容包括校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计划教育几个大方面,然后根据不同学校开展情况再细化教育的内容,新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新生们明确成为一名大学生后,在学校里面应该注意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新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31-02

一、新生教育的作用

新生教育按照对主体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对新生的引导作用;二是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大学校园对新生来说意味着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系统性、人性化的新生入学教育对于新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能通过新生教育这一环节主动地提供一些有用信息,帮助新生解决一些问题,又能让新生顺利进入角色,开始大学生活。

新生教育的有效开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积极意义。[1]新生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生教育做得好,就能够有效地宣传校园文化、展示学校教学成果。新生教育就是给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新生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对于后期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计划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新生入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各种不适应。为了防止各种不适应的蔓延,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积极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以及利用高年级学生带动新生适应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

(一)环境不适应

1.生活环境不适应。离开父母,到异地城市读书,是当代大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大部分新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都是百般依赖父母,更有甚者离开了父母无法在生活上自理,这一系列现象都说明了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是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者就是对气候的不适应,饮食口味的不适应。

2.学习环境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属于开放式的、自由式的,并没有太多压力和约束。在没有高压力和约束的捆绑下,就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新生会突然感觉到学习环境轻松了,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什么的疑问,以至于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中学时代的学习都有科任老师告诉你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且课后布置作业以达到对学生把握知识程度的检查;第二,新生会因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而放纵自己,大部分新生都会觉得读大学是一种“解放”,一直都被家长和老师督促着学习的学生,完全没了自己的自由时间,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是对家长的摆脱,这也是对大学轻松的学习环境的一种不适应产生出来的现象。

(二)学习方法和方式不适应

小学、中学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不需要赶学习进度,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被动式接受,并且不会提出疑问,只是比较单一地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进入大学后,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的课堂是集合启发性、研讨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综合课堂,不再像中小学课堂那样教师做主导,而是更加讲究学生的能动性,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知识的书本和文献,继而在课堂上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比较难适应的。[2]

学习方法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如果不针对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作出相应变化,那么即使勤奋到底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取得优秀成绩。因此,这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信心丧失,产生焦躁和无助的情绪。

(三)人际关系不适应

90后的大学生,个性独特,自尊心强,大部分新生还是第一次离开家里住进宿舍过集体生活,在人际交往方面难免会有所不适应。再者,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大都是家里的“骄子”、“娇女”,性格上往往比较孤傲、自私,没有成熟的人际处理能力,最关键的是彼此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这样五花八门的思想集合在同一集体下,要保证没有矛盾与冲突,新生们是需要时间磨合的。

三、新生教育的内容

新生教育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3]高校在开展一系列新生教育的时候,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展开系统化、人性化的新生教育。新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而其中有四方面教育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一)校史校纪校规教育

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需要对就读学校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应该注重校史校纪校规的教育和潜移默化。新生对学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会增强其内心的认同感,才会逐渐培养发自内心的爱校意识。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在介绍校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校纪校规的教育,用成文的规定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4]学生发生违纪情况往往源自对校规校纪的“无知”和“不畏惧”,其实就是对校规校纪认识不深和不重视导致的。

(二)安全教育

安全重在预防危机的发生。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处于十八九岁,第一次离开家读书,离开了家长保护伞的新生容易迷茫,校园以及周边环境又是陌生的,危机分辨能力也比较薄弱,防范意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以及安全意识不够。近年来频频被报道的新闻中出现的大学生被传销组织骗钱以及限制人身自由,都给各大高校敲响警钟,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弱,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并且是重要的教育之一。[5]

(三)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的大学新生在性格上各异,既不缺个性,也不缺自信。但绝大部分大学新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性。人的心理健康标准远不如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和客观,既然心理健康没有唯一标准,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讲,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交往都是体现心理健康的几个方面。90后大学生意志比较薄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高校应该针对这点开展多点心理健康活动和课程,帮助新生树立独立坚强的意识,实行思想上从依赖别人到依靠自己的转变。人际交往也是新生的难题之一,同学之间包容能力差,因此常常发生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的事情,其实这跟心理素质的好坏密切相关。

(四)职业计划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职业计划看似对新生来讲还很遥远,其实不然,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如果大一不把握好职业计划教育,到了大三大四将会不知所措。很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感到迷茫而时间又过去了,到了毕业时候,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其实都是缺乏了制定职业计划的意识。职业计划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学校必须把职业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灌输给学生,在不同阶段辅助学生制定相应的职业计划。

四、新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新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而新生教育的方法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多种途径的新生教育更能突出重点,多渠道的新生教育更能让新生们感受到高校对新生教育的重视。

(一)打造校园文化节,致力于宣传校史校规校纪

校史校规校纪的教育的内容是神圣和严肃的,但教育方法可以是生动的,每年的开学月学校都可以定为校园文化宣传月,打造校园文化节,利用图片、广播、校刊等多媒体宣传介绍学校历史,安排高年级学生干部在校园里派送小册子,让新生以及家长们都能了解到学校的概况以及该校的纪律规定等等。还可以通过迎新晚会、文体活动、科技展示等展示学校特色、学校文化以及校规校纪教育,这样既能形成互动又能起到教育作用。

(二)学校与其他单位部门合作,致力于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与诸如消防单位、公安局等部门的合作开展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以及真人实地安全演示等,也可以通过让新生参与到安全演习中,让新生们能亲身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遇到危险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再者,学校也可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比赛,通过答题赢奖品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一方面起到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也让新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双管齐下,致力于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往往没有得到学生们的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可以走到户外与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一个相互倾诉的平台也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之一。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部门,让感到无助以及有需要咨询的学生找到可询问之处。与此同时,还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让高年级同学介绍自己进入大学后的一些经历和经验给师弟妹,也可以让新生们彷徨的内心得到一点抚慰。

(四)组织新生职业计划大赛,致力于培养新生制定职业计划的能力

传统的就业形势课程都是由辅导员安排时间给学生们授课,学校应该从不同途径开展职业计划教育,在授课形式保留的同时开展职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都尝试着根据自己对职业计划的理解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上台讲解,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自己的职业计划,然后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作为评委给出点评,也可以定期邀请本地企业人员来校宣讲关于职业选择的讲座,让新生可以多渠道接触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玮,倪潇潇,刘芳.大学新生教育的科学实施探索[J].高教论坛,2011,2(2).

[2]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

[3]林细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吴蓓.开展系统化的大学新生教育[J].管理教育,2008,(3).

[5]何嘉华.浅谈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9,(2).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