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对分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
2016-05-30张春发胡炜
张春发 胡炜
摘 要 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称“原理”)课在高校中处于被漠视、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在新形势下,各大高校虽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活动,积极提高课改的实效性,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在于研究的深度以及广度还不够。把“对分课堂”教学运用在“原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跳出经验层以及理论层的说教,增强“原理”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使之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42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b Class" 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Chunfa[1][2], HU Wei[2]
([1] Jiangxi Teachers College, Yingtan, Jiangxi 335000;
[2]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inciple") in the University is ignored, marginalized embarrassing situ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ut the overall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research is not enough.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nciples",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jumping out of th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reaching and enhance the “principle" courses targeted, attraction and appeal, to more effectively play education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of the main positions.
Key words sub clas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higher education
1 “原理”課教学现状
“原理”课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容易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无味,课堂成了学生的签到课,玩手机课,睡觉课。老师成了“不三不四”的老师,为学生所不屑(“三”指的是“三民主义”,引申为政治课;“四”指的是“四书五经”,引申为大学语文课。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并不重视,认为是无用课,自然,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也没有专业课老师地位高,被学生调笑称“不三不四”的老师)。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原理”课教学确实存在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原理”课是一门纯理论的政治性课程,概念性的内容多。加之大多数”原理”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使得“原理”课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院校老师在“原理”课的教学上采用理论灌输教学法,照本宣科地阐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没有创新,没有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另外,大部分高校“原理”课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没有实践过程中的体悟感受。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新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受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拼爹论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被扰乱。另一方面,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不良信息对学生群体思想观念产生严重干扰,甚至影响到这一群体的信仰与道德建设。再加上高校“原理”课的形式化,不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理论要义,更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
所以,只有创新“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才能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出路。作为“原理”课理论教学工作者,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是专门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和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 关于“对分课堂”
2.1 内涵
2013年10月,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率先提出了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地划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做到“隔堂讨论”。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后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堂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中对所学内容加以透彻理解与拓展。
2.2 创新与优势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与转换。
从首轮试点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大学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让学生也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充满自由、争鸣与思辨,即是师生都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分课堂”适应了这一理想状态,它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角色的创新。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是“有限教授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对课程进行精要掣领式的讲授,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基本学习框架和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在学生内化过程中,教师是“评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预留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反馈,促使学生能够不断改进与探究。第三方面,在讨论环节,教师是“组织引导者”,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就前两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真正理解、掌握该章节课程的内容。此时,教师角色是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引导者。
(2)学生角色的创新。第一,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是“整体的认知者”。学生消化教师讲授的主题,掌握重点难点,根据教师的指引,形成一个问题域或大纲轮廓,明确自己在课后的任务以及要自主解决的问题。第二,在内化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后的一周时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然后,利用各种资源环境,学习吸收相关知识,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对所涉及的概念、命题、原理等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碰撞者”。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和见解,在课堂讨论中提出来,在讨论中不断碰撞,不断学习。通过主题讨论、沟通,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3 “对分课堂”在“原理”课上的运用
在“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并以提纲挈领式的基本框架传授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针对“原理”课中某一概念或某一事件进行自主学习,将所发现的问题或心得拿到课堂上讨论交流,强化学习成果。
首先,“对分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有教学艺术。“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对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虽然是“有限的教授者”、“评委”、“组织引导者”,但也必须明确的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很好地驾驭课本内容,才能将枯燥艰涩的理论艺术性地传授给学生。随着现代课堂的多样化,教师为强化课程的感染力,可以借助微课、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原理”课生动活泼起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加具有实效性。
其次,“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对分课堂”转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形式,把课堂一半分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要及时对学生所学进行评价反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要努力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此,便可有效以解决“原理”课中学生上课“走神、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对分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悟、分享”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结语
“对分课堂”作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对分课堂”在“原理”课教学的运用,不仅需要对此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完善,同时需要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撑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原理”课真正产生实效,吸引学生,才能改进大学课堂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对分课堂.共商改革[EB/OL].[2015 -03-20].http://www.duifen.org/.
[2] 郭芬云,常麗丽.人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2):39-41.
[3] 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106-111.
[4] 孟节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法创新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