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教学

2016-05-30李鑫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对外汉语教学

李鑫

摘 要:随着国家加大国际汉语推广的力度,“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活动兴盛而起,留学生在比赛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所凸显的是赛题背后的中国文化素养,因而文化素养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亟待认识。

关键词:文化素养;“汉语桥”;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79-02

一、引言

在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下,从2004年在韩国汉城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到现在世界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同时目前有70多所国家200多所大学正积极申办孔子学院。这一现象无疑看出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长。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潮不可抵挡,了解中国文化的势头不可觑视。因而国家为将汉语及汉文化传播世界,除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国家积极筹办有关汉语大赛,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的“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简称“CCTV 汉语大赛”)在2008开始举办以来,受到了高校、媒体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和追捧。参赛对象为非中国籍、母语为非汉语的在华留学生,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通过留学生对汉语大赛的比拼,展现了他们对汉语及汉文化的能力。因此,在“汉语桥”大赛试题背后不仅仅是显示他们能否驾驭汉语语言本身的能力,更是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

对于“汉语桥”大赛为留学生们提高了展示汉语水平机会之时,也可看出留学生们在对汉语及文化的习得情况。通过历届“汉语桥”大赛参赛选手分析看出他们虽对汉语基本语言技能具有层次性地掌握,也是汉语本体研究的内容,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的素养这方面,乃是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参赛者中有不乏语言技能水平高超者,然而对于文化的试题则是一头雾水,可见文化素养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我们亟待去重视和研究。

二、“汉语桥”大赛试题显示出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文化的呈现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为此,目前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语言的结构决定了语言使用者的世界观;第二,文化可以通过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反映出来;第三,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但普遍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存在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1]。

历届“汉语桥”大赛试题选用范围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性。另一类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即中国哲学思想(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自古到今的中国文化。而本文主要从大赛的中国文化本身试题为依据进行研究,但也兼顾语言基础知识为辅,原因在于语言的形成源于文化的背景。为此,下面从大赛试题中探究文化内涵及中外文化差异。

1.从语言基础知识(词汇、文字)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侃先生说道:“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剧烈,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这一现象需要用历史上的事实加以说明”。词汇的意义不仅仅从它本身出发得以解释,更要从历史性角度,文化的渊源总结性发现它背后的含义。正如大赛试题中的“红豆”一词,“红豆”的基本义为一种常绿乔木,豆科,春季开花,蝶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圆锥花序,种子鲜红色,光亮,晶莹如珊瑚,且常用来镶嵌饰物之用,然而在汉语中除了具有这些理性意义之外,“红豆”一词被赋予了另一种文化词汇,那就是用来象征爱情和相思之物,别名为“相思豆”、“相思子”,对于红豆为何会成为“相思豆”的意义,这就要追究到一个文化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 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 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 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 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在唐代一位诗人王维,他的一首《相思》之诗,正是将红豆的文化内涵指向相思之情,这便是词汇的文化深意,然而留学生们只是针对于词汇本身的理解,而忽视词汇的文化来源和深厚底蕴,毫不犹豫说也不能真正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

中国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同时也是一种形音义结合的文字。汉字表现中国人的性格,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上起到了其他任何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汉字是中国文化形成的语言文字基础。从而看出情感和思维模式及由此决定的文化模式就会有中国的语言文字。

在大赛试题中有一题为:天( )了,阳光普照,万里无云

选项:a睛 b清 c晴 d精

本题是以“汉字角度”设置,所涉及到不仅是留学生们长期对汉字学习的障碍问题,即“字音相同/近汉字辨析、字形相近汉字辨析、汉字字义辨析”的难点,也是汉字背后所忽略的文化内容,汉字承载语言与文化的符号系统,因而留学生在作答这部分题时便是模棱两可。

2.文化常識中反映出中外文化差异性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而文化差异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2]。汉语有着汉文化及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保守性思维。英语有着英美文化及帝国主义的开放式先进性的思维。语言的差异决定文化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差异。正如试题中:中国人很喜欢6、8、9,这三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6、8、9分别代表了顺利、发财、长久。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认为3和7是大吉大利的数字,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但3和7对于中国便是不吉祥之意,因为中国人的眼里是成双成对,好事成双的文化心理。再如试题中:在中国什么颜色代表吉祥喜庆?众所周知,红色便是中国的吉祥幸运的颜色。但在西方国家白色是他们的吉祥的颜色,因而在西方的婚礼中多以白色为基调,象征纯洁和美好,与之中国对比,白色是禁忌颜色,具有枯竭,无生命的表现,从而有了死亡,凶兆的象征之意。“白事”便由此而来,经常性代替丧事之称,从而总结中外语言固然有他们的文化差异特征,若是仅仅依靠语言本身,那么习得的一种语言也是残缺的部分能力,真正做到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才是熟练他国的语言。

三、對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素养教学的问题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它突破了就语言教语言传统窠臼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而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密切相关的,即文化关涉的内容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3]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语言、文化、交际等综合教学,那需各方面结合才能到达的文化素养水平。

结合上述对“汉语桥”大赛试题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文化素养的教学问题,对于简单明了的文化常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但文化的多样性和程度难易性,这对文化教学的实现难度不小,同时中国文化深厚丰富,只能做一小部分大众性文化常识,对中国地域性差异,中国内部的文化之间也明显不同文化性,这便加大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素养教学的难度,这是其一。

如汉语桥大赛试题中的:( )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之美称。

a.东岳泰山 b.西岳华山 c.南岳衡山 d.北岳恒山

从这一道赛题便看出是中国文化常识之题,参赛者不仅仅对这一题答案的相关内容熟知,还需掌握其他选项的相关文化常识,才能无误。由此可以看出从这一题映射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化中既有相似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独到。因此,地域性的文化常识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须探索出自有的路径,本人认为将中国文化常识分地域性地归纳,保留重要的文化,舍去繁难不为重要的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不外乎是传承文化精髓,根生民族灵魂。

其二,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管是国内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还是来华留学生,加之海外汉语学习者,仅仅是重视传统的语言要素,即四项基本技能,对中国文化类的课程尤为甚少,这与跨文化交际中有文化侵略之说也有莫大的关系,至此国外对外来文化排异性也未免不理解。但对于中国专业性的国际汉语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缺失,不禁让人思考,加强国家汉语教师的文化根基,这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势必有利而百无害。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素养教学的策略

1.文化素养教学的导入原则

①文化与语言同样具有阶段性,便出现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因此,文化素养采取的方式也应层次性由浅到深的展开,这对于留学生而言是较好的教学模式。

②文化素养的教学应适合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对于不同留学生二语习得水平明显有差异,不能一味针对甚好甚坏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学生普遍性情况下进行适度性教学原则,便是文化素养提升的方式。

③中国地域广,又是多民族文化集合的国家,对不同民族肯定具有它的文化背景和传承,然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全面性进行文化大包围教学,以此需要规范文化,传授中国共同性文化给留学生便是最需要的文化素养。

2.将被动式的文化素养教学转为主动式

①主动性增设文化类课程,并且制定相应层次的文化教学大纲及教材等,改变学生被动式学到文化知识,现有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图片,将生硬的文化再现到有声有图的背景,就增强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②加强对外汉学教师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文化随时代在改变,因此,不同时段便出现不同文化内涵,作位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止步不前,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当下出现的文化,将最有前沿的文化知识教于学生,势必更有中国文化的时代性。因此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既是语言知识传授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是不停的学习者。

3.文化与语言结合,在语言中渗透文化之原则

①文化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文化固有它的背景来源,不是学习语音、词汇就能掌握,而是熟知文化的渊源,掌握其它的文化内涵才是真理,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文化应以渗透性,渐循式导入,文化导入和渗透,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4]

②语言是文化的催化剂,文化的内容需要语言的解说,为此,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文化内容置入于背景中进行教学,通过语言的力量与背景的构造,使得文化活生生地再造,因而学生在教学中更能理解文化内涵,接着内涵的深入加以运用。

五、结语

语言文化的传播与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彼此相互推动,留学生在“汉语桥”大赛赛题中所折射文化素养值得思考,如何将文化素养教学更好便于留学生,使得留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也习得文化知识,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才能让对外汉语教学发挥中国魅力,进而让更多的外国者对中国语言及汉文化的产生主动学习心态,想必今后对外汉教学事业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J].外语研究,1998,(4).

[2]李淑华,衣丹彤.中外语言差异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4]王雪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对外汉语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