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BL结合LBL在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6-05-30孙慧琳黄志秋曾海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孙慧琳 黄志秋 曾海龙

摘要:目的:评估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某高等院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创新班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TBL结合LBL组和LBL组,每组30人,进行内分泌系统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教学,课前考察出勤率,教学结束后统一进行该章节知识测试及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测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总结及统计学分析。结果:TBL结合LBL组章节知识测试成绩高于LBL组(P<0.05),TBL结合LBL组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高于LBL组(P<0.05),TBL结合LBL组在课前5分钟的出勤率高于LBL组(P<0.05)。结论:TBL结合L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作为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TBL结合LBL教学法;LBL教学法;内科学教学;Graves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79-03

内科学是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涉及面广,需要医学生理解记忆内容多。本研究以Graves病为例子,分析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1]。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2013年11月-2014年1月,本组参与了某高校临床医学内科学TBL结合LBL教学任务,以内分泌系统Graves病教学为例,比较总结了TBL结合LBL及LBL两种方法的教学成果,初步对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效果做了评估。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某高等院校2010级特色创新班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进行分组,为TBL结合LBL组和LBL组。两组年龄、性别、学习行为、实验前本科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一)。

(二)教学方法

1.LBL法教学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Graves病相关知识点,主要涉及到疾病解剖、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并突出重点,共9个学时,分3次完成。课后布置相关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2.TBL结合LBL法教学组 共4个步骤,9个学时,分3次完成。步骤如下:A.在课堂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共12个,问题主要包括Graves病基础及临床方面的问题,涉及内容同LBL组。B.将TBL结合LBL组学生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0名,各组内分工查找学习资料,每组制作一份PPT报告用于展示交流。C.课堂展示交流,每组学生讲解本组内容,并且解答其余组学生提出的问题。D.最后由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结论,并且每组的讲解报告作出客观评价,指出每组报告的优点与不足。另为加强同学们对该疾病的立体直观的理解,本组特意邀请一位典型的Graves病患者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同学们问诊技巧及与病患交流的能力,加深对疾病的了解。

(三)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同学统一进行内分泌弥漫性甲状腺疾病的章节的考试,考试内容为课堂所讲授内容,共100分,均为选择题,去除了老师在改卷中的主观因素。并向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课堂后师生交流反馈。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欲望、教学效果等方面设置了5个问题,学生对于每个问题进行打分,分值从1到4,分值表示对问题的肯定程度。此外,本组研究员统计两组人员课前5分钟出勤人数及总出勤人数。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成绩计数资料用x±s表示,两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30名TBL结合LBL组学生平均成绩为(77±4.2)分,30名LBL组学生平均成绩为(68±2.1)分。TBL结合LBL组学生平均成绩高于LBL教学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二)。在本教学研究中,我们特意提前了5分钟来到课室,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结果发现TBL结合LBL组无论在出勤人数还是课前出勤人数(课前5分钟提前来到课室的人数)都高于LBL组。特别是课前出勤人数TBL结合LBL组远高于LBL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二)。这说明,TBL结合LBL组的同学更认真对待和更期待课堂的教学。在调查问卷方面,TBL结合LBL组从学习积极性、学习欲望、对Graves病的兴趣和理解、期待更多同类教学模式5个方面给出的肯定值都远高于LBL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二)。以上的结果说明,T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内分泌教学上不仅获得了更好地教学效果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讨论

Graves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患病率约为1%~2%,可导致一系列代谢症状及多系统紊乱。该病为内分泌常见疾病,为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疾病之一,要求掌握其發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等,内容多而琐碎,不易理解且记忆繁琐,难以激起学生兴趣。我国传统的LBL教学主要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要点,虽能完整系统地传授书本重点,但教学效果往往欠佳。为提高学生对内科学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业务基础,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2]。PBL教学法是在问题的基础上和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围绕某一医学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但其要求的教学配套设施较高,加上我国医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相对不足,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参差不齐,PBL在中国大规模地推广仍有不少困难。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法是2002年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提出的一种全新教学策略。它基于团队进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3]。TBL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课前发给学生自学要点→学生自学→课堂测验(个人独立完成)→课堂测验二(小组内讨论完成,代表发言)→教师精讲→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完成,学生自我总结)→组内互评(小组内对各成员贡献度互相评分)[4]。TBL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观念[5]。TBL教学法的优点已渐渐引起了国内医学教育界重视,但与LBL教学法相比,因课时所限,老师传授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对一些较难理解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较差。LBL虽是一种被动学习模式,但它具有传授知识系统、连贯等优点,基础知识及概念的学习还是离不开LBL[6]。

本研究对比分析TBL结合LBL与LBL教学组学生对该疾病的掌握程度,结果显示TBL结合LBL教学组学生平均成绩高于LBL教学组(P<0.05);TBL结合LBL教学组学生的课前出勤人数远高于LBL组(P<0.05)。结果表明TBL结合LBL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对Graves病的理解程度,更能激起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在TBL结合LBL教学组中,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分享所学知识,互相交流学习,老师适时引导讨论方向,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全方位地掌握理解Graves病,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的点评和总结归纳可以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讲述了Graves病的知识要点。老师和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既拉近师生关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TBL结合LBL组的同学对相关教学问题的肯定值都远高于LBL组,表明同学们对TBL结合LBL教学法更满意。

LBL教学组的学生接受老师从简到难、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课程讲授,因而较易接受重点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治疗方法。但LBL教学组与实际存在“脱节”,过分偏重理论或者技术的教授方法,导致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从课后小测的结果可以证明这点;远远落后的出勤率说明LBL教学法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种教学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把TBL和LBL结合,试图探索出高效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开展,必然将积累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经验,从而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兆华,艾文兵,简道林.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5,140.

[2]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71-1074.

[3]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4]于述偉,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5]Thomas PA,Bowen CW. A controlled tria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an ambulatory medicine clerk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J].Teach Learn Med,2011,(23):31-36.

[6]王欣,陈建斌,刘林,等.TBL结合LBL的联合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心电图见习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