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日越文化交融在会安古镇公共空间形成中的影响

2016-05-30武英方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

摘 要:越南是东南亚的古老国家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形态多样的地形。越南与中国有近20多年全面的合作史,近年来,前往越南旅游的中国旅游者越来越多。其中,越南中部的会安古镇是热门景点之一。此地是越南最早的华埠,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许多华人已在会安落地生根,形成繁荣昌盛的华商社区。

关键词:越南会安古镇;旅游;空间形成特殊

1 会安古镇呈现简述:

1.1 前会安时期(占城帝国之港)

1937年法国学士家玛德琳·可兰尼发现了许多教会文化的遗址,其中也有中国汉代的古物或铜钱。同时,在会安也找到一些属于占城文化的印度教寺庙、占塔等遗址,分布在越南中部和南部,保留状态较好。另外一些属于中国、中东、大越的古物也在这些地域发现较多。

1.2 会安旺盛时期

从16世纪中叶起,大越兵便将国土分成两岗:北部为外岗,依靠北方的中国明朝;南部为内岗,由阮氏主君治理。当时会安港市成为内岗的重点经济区,是日本、中华、大越人民共享的商业居住旺地。这段历史是会安古镇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

到了18世纪初,西山起义,会安受到战争影响驻会安日商街区已消失;华商街区却保留了一大部分(包括维修及重建),其中最老的住宅约500年历史。18世纪末,越南进入法治时期,会安也引入许多欧洲商人来定居。这些住宅及商店建筑群体形成了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

2 多文化交融因素

会安是少有的遗产密度密集的城市,共计超过1350个遗迹,集中1273座艺术建筑遗迹、神殿庙宇、陵墓等。每种都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有助于增加会安古老都市的文化多样性,被视为“活的博物馆”,百年来会安市民一直“跟古都生活,为古都生活”。日常生活发生在古都,每个古老建筑工程均深刻地体现着会安人的特征文化和生活方式。会安还是多层次、多民族的聚居地方。它是越南佛教和天主教的摇篮,也是国语与17世纪衍生的原地,是占族、越、华、日和西方国家的文明交汇点。通过众多文化因素的选择过程,然后创造出会安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会安常常组织常年的传统和现代节庆,吸引人民和游客的参与。

3 会安古镇的生活公共空间特色

3.1 越南人的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原本是越南人多年来的良好习惯。越南的每一个乡村都有亭、寺庙市场和家族祠堂。

在会安,亭的发展和15世纪后越南人、华裔等各阶级人民在会安落地生根和发展过程紧密相连。乡亭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乡村社区的信仰文化中心。

会安古镇内的各座寺庙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形成了乡村总体的有机部分,诸如金宝庙、锦河庙(别名青河庙)、明香寺庙等。另一类,离开乡村的日常生活,具有修行性质,其常靠近各条古代河流,诸如祝圣、万德、福林、龙泉等寺庙。基本上,寺庙平面及其格局具有两个措施:一是包括两间平行的屋顶,但是屋内的空间是连接的,二合一,诸如祝圣、福林、龙泉、万德、金宝、南孙等;二是除了住宅外还有后院,住宅和后院之间连接起来(祖宅),两边是东宅和西宅,中间有院庭,这一类有祝圣、福林等寺庙。

市场是越南人日常生活中,公共生活的最为典型的习惯。市场是人民日常交流的地方。所有最热、最新消息通常是在市场上获悉。购物者和出售者互相认识,互相问候,留给对方所有好吃的、便宜的食品,同时他们之间也互相传达心思,表达各自心情。会安市场是充满人文情感的公共生活空间,西方人、日本人、台湾人、韩国人等各国人民前来市场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买卖货物,还有玩乐,跟古镇区内人民群众交流交涉。

家族祠堂是整个家族的子孙聚会、见面和展开各种祭祀仪式,是教育子孙饮水思源,培养子孙如何生活,发扬祖先传统的重要公共空间。当今,家族祠堂可分为两类:很久之前所建设的古祠堂和近十几年来所建设的新食堂。在很久之前所建起的祠堂中,获得完整保护的祠堂常被重建装修扩大,以符合当今时代的条件。这些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民间住宅的建筑风格相似,其拥有木框架结构、三间,祠堂里有院庭,围着祠堂是榕树等许多珍贵树木组成的壁垒。根据民间的风俗习惯,一个家族祠堂常祭祀不超过五代祖先,自第四代就不用祭祀了。但是,有些大家族仍祭祀超过五代。

3.2 驻越南华侨在会安的公共生活

会安商埠的形成与繁荣归功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华人在会安所建起的各家会馆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独特建筑工程,其标志着华人在会安落地生根与繁衍生意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广南—会安地区的形成与兴衰历史过程。通过此点,也可肯定华人群体的文化心灵生活的存在,及对当地发展历史所起到的作用。

各会馆的形成已肯定大量华人在会安的定居和发展。在会安的华裔商人具有強大的经济活动脉络,且通过在5帮共同成立中华会馆这一举措展示华人之间也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在会安的华人与越南人群体之间也有联系关系,在会安的明香人和在其他地方的华人,以及仍然保留与“中华民国”联系的华裔也通过其他现存会馆展示紧密关系。

华人的会馆是同乡人共同建设的公共生活产品,充满着华裔商人的传统色彩,“会馆”翻译成英语是“Assembly hall”。这是同帮人聚会的地方,是他乡华人见面、叙述感情、互相学习经验的地方。与此同时,会馆还是供妈祖以及华人民间信仰所供奉神灵的地方,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每年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的地方。

在会安生活的华人来自中国的5个地方,因此他们成立了广东、福建、潮州、海南和客家5帮。来到会安时,他们已建成了普通的建筑风格,诸如住宅、店铺、市场等。每帮均设学校、医院、银行、思茅、坟墓等。

会安各会馆的形成始于18、19世纪,其中中华会馆和福建会馆的诞生是最早的,于18世纪建立,其他会馆的稍微晚点。其中,潮州会馆于1845年建起。中华会馆,是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和广东5帮聚会和展开信仰活动的共同会馆。

3.3 日本人在会安的公共生活

根据考古学根据和历史资料,发现曾经也有过“日本人市区”的街区规模。如今,仍保留着一些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较高价值的老遗迹区。其中,可谈到的是日本木桥,这是越——日——华友谊之情的标志,也是会安重要标志之一。日本木桥越过一条小河沟,水流大、容易造成洪水,连接东边日本人的街区和西边华人的街区,旨在为交通营造有利条件。即使研究专家尚未确定建桥年份,但可以肯定的是1617年前这座桥已经建设,且由越南和日本艺人共同建起。

在会安发展最为辉煌时期,日本人建立了许多建筑物,如今仍然保留痕迹的是日本桥(别名是来远桥)以及几座日本人坟墓。这些遗迹是越日友好感情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当今越日关系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些遗迹。

作者简介:武英方(1979—),男,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建筑景观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建筑景观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旅游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旅游的最后一天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