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刍议
2016-05-30申慧君
申慧君
摘 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绩效概念的引入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现状出发,对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5-0091-02
根据财政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将绩效的概念引入预算管理之中,更加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重视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以期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但从实践经验看来,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仍不够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亦不够完善,因而有必要就改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近年来,绩效预算在国外政府及部门预算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绩效理念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引入及应用时间尚短,这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一些单位由于对传统预算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其并未对绩效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重收支、轻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延续;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协调意识,其将预算管理这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指派给财务部门,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减慢了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推行的进程。
(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相对落后
我国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注和落实相对较晚,虽然绩效评价组织正在陆续建成,试点工作也在逐步地展开,但现阶段国内与绩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仍相对落后。一方面,国内并没有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单独出台相关法律加以明确;另一方面,国内也没有构建绩效管理平台以系统地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有效地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之中。
(三)预算绩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滞后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预算绩效的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运行监控机制的建立可以定期对各单位的绩效运行信息进行采集并汇总分析,该机制有助于各单位在跟踪绩效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对绩效目标的偏离,并进行纠正。但目前国内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大多是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分析,更倾向于进行一种事后控制,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算绩效监控机制,这对事业单位后续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又增加了难度。
(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包含绩效目标与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价及绩效结果应用等内容的系统性工作,其中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该系统的核心。但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来看,目前国内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够完善。具体来说:一些单位对于绩效目标的设定过于简单,其仍未摆脱传统预算方式下单纯地对于预算支出和收入的关注,而忽视了对于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及产出结果的评价,这种错位的目标设定限制了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些单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对于绩效评价方式的选择过于单一,使得无论是客观的定量指标还是易受主观影响的定性描述都难以对预算绩效结果给出科学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此外,现阶段国内的绩效评价指标及绩效评价标准总体上设定得不科学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五)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并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避免相关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改善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但实践中,我国事业单位相关的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奖惩力度的不充分使得各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结果的反馈及应用失去了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同时也使得各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改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重视,尤其是强化领导层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是在各单位顺利展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要件。只有各单位增强绩效管理的责任意识,才能逐步将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纳入常态,一方面,要求各单位积极利用媒体及网络平台对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进行宣传,从而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氛围;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增强对于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单位整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推进的根本保障,这意味着事业单位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不仅对各单位自身提出了要求,同时还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作为支撑。因此,要顺利地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来各单位要加快自身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二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应着手相关预算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以保证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有法可依。
(三)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运行的监控
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下,对于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对预算支出情况的事后衡量,这对于当年预算目标的实现并无实际的借鉴意义。但与绩效理念的结合使得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变得可行,这需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机制,对预算执行的动态及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并结合绩效目标对预算相关事项、程序进行调整修正。与此同时,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实时反馈的信息还将有助于单位内部的有效沟通,促进绩效管理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
(四)优化绩效评价方法,细化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之后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构成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过程的核心。目前国内单一定性或定量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较为笼统的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因而各单位应首先致力于优化自身绩效评价方法,积极引入国外较为主流的综合指数法,以完成对于项目、部门及单位自身全面而科学的绩效评价;其次,各单位应本着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绩效指标进行细化,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果。此外,各单位可以考虑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起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绩效信息共享及整体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健全反馈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并不是以绩效评价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内部相关部门,并将其应用在优化预算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及预算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各单位应积极健全其绩效评价结果及相关绩效信息的反馈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的绩效信息进行归集、处理、分析,并应用于改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当中。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以增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的约束力,促进绩效评价结果有效地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之中。
三、结语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有资源的配置情况、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各单位应积极地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精细化、科学化绩效评价过程,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以建成切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的结果导向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99-101.
[2] 林鹭影.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师,2014,(3):45-46.
[3] 陈永运.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及绩效管理[J].当代经济,2014,(4):68-69.
[4] 赵滨.浅谈构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J].现代商业,2014,(8):134.
[5] 邹建.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5,(24):46-47.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