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学中相关原理在小提琴实际演奏中的运用

2016-05-30陈方园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陈方园

【摘要】: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一项生理运动和心理活动高度协调统一的技能运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概念和养成正确的运动感觉,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问题.探索与研究演奏运动规律,发挥演奏中的运动感觉,是培养和提高演奏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运动感觉;演奏运动;演奏能力;演奏规律

小提琴的演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它蕴含着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其中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小提琴教学研究与演奏中,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运动感觉在演奏学习中的作用。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小提琴演奏的运动感觉和其它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它是来源于人们身体个别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状态的感受,是直接通过肌体的感觉认识演奏的一种形式。它具体地反映演奏者运动肌体内部的肌能在演奏运动中的状态、性质、程序和矛盾,是演奏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也是演奏运动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对小提琴演奏的学习过程来说,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发展和提高小提琴演奏能力的基础和实现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从小提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到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在这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至始至终都离不开运动感觉,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了运动感觉对小提琴演奏技能掌握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学好小提琴的关键在于打基础,而打基础的真正含义不能只注重表象,不应该只一味强调外在动作,尤其是用同一种固定姿势来要求每个学生.而恰恰是应该结合运者个体的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学习,我们以小提琴运弓教学的初期为例:

演奏小提琴的时候,我们观察的对象不仅是身体的某个局部,也不是面对一个孤零零的乐器,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结构是融合小提琴和人体为一体的。某些小提琴理论著作中,对演奏技术的论述重点主要集中在左手和右手上,这种学习的模式很容易使初学者误认为小提琴演奏只是双手的问题,从而忽视了身体其他部分,如头部、锁骨、脖子、胸腹、腿脚等,而实际上这些身体部位都是于演奏紧密相关的。如果不能合理、正确地运用它们,甚至将这些因素排斥在演奏整体之外,就必然会影响技术全面、健康地发展。

小提琴的运弓是多关节活动的。也就是说,从生理学上讲,一项正确的技术是靠许多骨骼、关节、肌肉及肌腱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手臂上的主要关节是肩、肘、腕、指。而每个关节都有它自己的活动规律。譬如手肘抬起时,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手肘放下时,肘是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而且各个关节都围绕着同一个轴心在转动。我们认为:手臂的平衡和手臂的转动是良好的小提琴演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根据肌肉动力学的试验报告证明:手臂旋转动作比手臂仅仅屈——伸动作更为省力且易减轻疲劳。手臂的动作就像一个跷跷板,即手和肘的方向是相反的:当手在向下动作时肘是向上翘的;当肘在向下动作时手是向上翘的;这种杠杆作用,我名之为“手下肘上”,反之“肘下手上”的动作就是手臂的旋转。当然它们是受手臂的相对平衡制约的,就像一个精密的天秤,指针老是在准确的位置上左右摇晃一样,这是小提琴运弓的一个基本原理。科学的小提琴演奏方法是要求把这些自然的动作用在演奏中该用的地方而已。因为越是自然的东西越有科学性,它绝不是人们可随意想象胡乱编造出来的。

根据生理解剖学对人的手的解剖:从臂丛通向人的手指共有三条神经:正中神经(较粗)、桡神经(次之)、尺神经(较弱),其中正中神经管三个半手指(大姆指、食指,中指和半边无名指),桡神经管两个手指(大姆指、食指),尺神经管一个半手指(小指和半边无名指),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姆指和食指有两条神经管着,中指和小指有一条神经管着,无名指则是由两条不同的神经各管半边。这样,我们便可以从手的生理特点上得出:大姆指和食指最灵活(较独立),中指和小指次之,无名指较差。另外,由于无名指由管中指和小指的两条神经各管半边,所以,它有分别靠近中指和小指的倾向。了解了这样的生理特点对合理的发展左手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如何在运弓中找到正确的着力点,是小提琴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做到放松,又不失力量.解决这对矛盾,对日后演奏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固然,规范的姿势对发展小提琴演奏技术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教学的意义和老师的任务还在于为学生找到发展他自身独具挣生的东西,“否则动感的产生就成为目的本身,而不是个人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了”。这段话是著名的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扬凯列维奇在《论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一书中谈到的。他的这些教学观点深刻地阐述了:姿势的绝对标准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取决于主客观原因的姿势要素的某些内在运动感觉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小提琴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是在以运动感觉为基础的前提下去学动作。

乒乓球技术训练为小提琴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我们把打乒乓球分解成几个基本动作如:跳跃,跑步等。小提琴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分解成各种动作,先找到和小提琴演奏所需技術相类似的运动感觉,然后才正式运用到琴上去,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容易一些了。就拿运弓教学来说,第一步:要找到右手臂放松的感觉。我们可以做个引导,让学生把右手臂放在你的手上,如果学生手臂是放松的,你的手上就会感觉到手臂的自然重量;那么,当你把手拿掉的同时,学生的手臂也会自然落下。反之,你的手上感觉不到手臂应有的重量,当你把手拿掉时,学生的手臂还擎在半空中,这说明学生的手臂没有放松,肌肉处在紧张状态。第二步:感受右手臂上下运动时的自然重力。手持类似弓子的小木棒,以一物体(如椅子靠背)为支点,高度要适宜,以双手轻握木棒的两端做"翘翘板"运动,从中感受右臂在上下运动时自然重力对右手的作用力。有了一定的感觉之后,再逐次移动支点变化位置,每变换一个点位都要反复体验因角度的改变而带来力量变化的感觉.第三步:上琴练习。由老师辅导在琴上继续体会"翘翘板"运动(以中弓为宜),加深手臂在琴上运动时放松的感觉。最后,在正确持弓的基础上,以琴弦为支点独立做杠杆运动,体会食指和拇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第二步练习的后期,就可以用正确的持弓方法在小木棒上练习了。随着训练的深入,进一步体验弓子在各个不同部位,手臂不同的高度以及手臂,手指在力量传递中所产生的不同感觉,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进入运弓练习了。而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生,可启发结合运用琴弦的张力和手臂,弓子的弹性,通过渐强渐弱的长弓练习,加强大臂,小臂和手指的协调统一。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配合音阶及各种弓法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運弓的外部动作与内在运动感觉的基本联系,都能避免大声就噪,小声就飘的毛病,最终找到最佳的适合个人的运动方式和感觉。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良好音色的辨别力,通过思维进行分析判断,来认识演奏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是否达到了主观想象中的预期目的——有共鸣的,有立体感的声音,为其今后获得良好声音打好基础。有了正确的运弓感觉,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循环往复的练习和一点一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