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桑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6-05-30方必友
方必友
近年来,安徽省宁国市果桑种植正悄然兴起。果桑以结果为主、果叶兼用,桑叶可用于养蚕,桑果(俗称桑葚)供鲜食或进行深加工,在春末夏初的4—5月上市,桑果酸甜可口、味道鲜美,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保健功能。伴随着果桑产业的发展,果桑菌核病的危害也逐年加重,降低了桑果的产量与品质,严重影响了果桑的经济效益,生产上务必引起重视,积极进行防控。
一、危害症状
果桑菌核病又名白果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3种。以肥大性菌核病危害为主,主要危害桑葚,被害果实形态肿大,内部空虚,病果后期变白易脱落,不能食用,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桑果发病,导致绝收。
二、发生规律
果桑菌核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随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病果落地腐烂后菌核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病原。染病花果与健康花果接触,可造成再次侵染。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利于菌核萌发,病害重。地势低洼、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树龄老化的果桑园发病重。上一年发病轻微的果桑园,如不及时进行清园和防治,病情会逐年加重。果桑花期遇到阴雨温暖天气菌核病传播很快,容易暴发成灾。
三、综合防治技术
1.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重”为防治原则。防治方法要求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2.农业防治
合理建园:尽量避免在低洼地、通风不良的地块栽植。减小栽植密度,每亩定植300株左右。行向应顺风,培养中高干树形,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排水降湿,园内外沟系保持畅通,做到雨停田干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清园翻耕:冬季适当剪梢并剪除细弱枝、下垂枝、病枯枝,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冬季要特别重视桑园翻耕工作,深翻土壤可将部分菌核深埋土中,使菌核不能正常萌发。没有冬耕的必须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一次春耕,耕深10厘米以上。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再翻耕一次,埋压菌核或在桑树发芽前用地膜全园覆盖,防止病原菌出土。
清除病果:及时清除树上和掉落到地上的病果,运至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来年再侵染,这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的重要措施。
3.化学防治
土壤消毒:当上年菌核病发生严重时,可对土壤进行消毒。冬季清园后,用0.8∶0.8∶100的波尔多液或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喷洒地面。当气温达15℃左右、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公斤拌湿润的细土10~15公斤全园撒土,可有效抑制菌核的萌发,防治效果较好。
药剂防治:选择高效低毒、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农药,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菌核净、乙烯菌核利、腐霉利等药剂。掌握好用药关键时期,应在早春初蕾期及时用上述药剂细致、均匀地喷洒枝、叶和花序,如果不重视前期用药,在桑果发育期发病则防治效果不理想。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分别连续用药3~4次,每次间隔5~7天。以上几种药剂应交替使用,且不可随意提高用药浓度,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可以在药液中加入广谱低毒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等,兼防害虫。注意采果前15~20天必须停用农药,确保桑果无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