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善心带来的温暖
2016-05-30浪漫灰
浪漫灰
一连三天,那个小女孩跪在繁华的商场前,膝下压着一大张纸,密密麻麻地写着家庭困难、无力上学、请求资助一类的话。这样的事早已不新鲜。我每日经过她跪着的这个地方,但也只是经过而已。我赶着去商场附近的面包坊,大三的课不忙,我在那里做兼职。
我钦佩靠辛勤打拼活着的人,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我告诉自己也要这样活。我不喜欢被人施舍,也不喜欢施舍他人,我觉得这不关乎所谓的善良或爱心,而是自尊。所以,我除了象征性地给了那女孩10元钱之外,从没想过资助她。
北方的四月,风依旧很凉,女孩手里握着写满字的纸,站在空荡荡的商场前。我不由得多看她两眼。她也看看我,眼中闪着无助的泪光。忽然,她开口道:“姐姐,你能给我买个面包吗?”
我给她买了面包,她告诉我她叫于小童,12岁,住在鄂北山区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地方。她读三年级时,奶奶生病瘫痪在床,爸爸干活的时候从山上摔下来,因为治得不及时,右腿被截肢,还欠了2万多的债。她听说有的孩子被大人领到城里,能赚很多钱,就动了心,偷偷跟别的大人出来了。她说:“我没想讨很多,只要讨够让我上学的钱就行。”我问她:“你觉得靠这种方法能有重新回去读书的一天吗?”她的眼神黯淡了,摇摇头:“讨来的钱每天必须交给带我出来的大人,他们说替我寄回家里,但我从没看见他们寄过。”
我心头一热,就给了她300元钱,买了张车票,把她送上回家的列车。一个月后,一封感谢信飞来,我成了校报的头条,上书彩色大标题:把爱送给山区孩子的大学生!我很恼火,闹到人尽皆知,是想达到让我不得不继续资助她的目的吗?我回信告诉她,我的学费也需要自己千辛万苦打工赚取,没有多余的钱资助她,以后不要再与我联系。
可把信扔进邮筒的一刹那,我就后悔了。我心底期盼于小童回信,她的辩解、她的诉苦、她的求助,都是让我良心平静的东西。
日历一页一页向后翻,于小童音信全无。我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于是我决定暑假去鄂北山区于小童的家乡,一方面为我的选题寻找真实素材;另一方面看望于小童,顺便检视一下她说的是否是事实。
公共汽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不再向前走,前面是崇山峻岭,而这里,离于小童的家还有40里。出租车司机一听去那里,全都摇头。好说歹说,才有一个司机肯去,条件是我加一半的钱。于小童家在一个山坳,家里比她说的还要穷。看到我,他们简直当恩人一样对待,想到对他们的怀疑,我隐隐脸红。
我告别于小童一家时,怎么都找不到于小童。一个小孩跑来报信:“于小童挂在半山的树枝上了。”我们急匆匆跟那个孩子跑到山上。离山顶很近的陡坡上长着几棵果树,零星地结着几个野果子,于小童就挂在中间的一棵树上。她恐惧地大喊大叫,树枝被她压得直摇晃。大家的脸都吓白了,好不容易才用绳子把她拉了上来。
我气坏了,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于小童受惊地看我一眼,从兜里拿出野果子递过来说:“姐姐,我摘野果子是给你坐车的时候吃的。”
列车奔驰,我感觉到血液里增加着新的成分。是的,我会坚持资助于小童的学业,到高中,甚至大学。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第6期,有删改)
读后一品
因为看到过许多负面新闻,我们难免会陷入诚信危机,不敢轻易付出真心。可于小童的纯真、善良、感恩却告诉我们慈善的真谛:无条件地付出爱心。只要人世间多一份信任,就能收获更多的感动和美好。
思有所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标题中的“一点善心”的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
3.把信扔进邮筒的一刹那,“我”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结尾画线句中“新的成分”有哪些含义?
5.阅读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