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言表现舞台

2016-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舞蹈家卡拉舞蹈

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和面部神态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难描难画,更难以用文字来表述。而冰心却在《观舞记》中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种美丽的艺术。

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等。作者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表达,使读者如临其境,获得了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享受。由此可见,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观舞记》一文最突出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本文分成三大部分,对其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一、第一部分(1~10段)

文章开头的设问“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一句恰到好处地使读者全身心融入文章;接着行文铺排渲染,文势起伏跌宕地细致作答,给读者平静的心海投进一枚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波浪。

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四个排比的假设句,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这一句是这一部分的关键。为烘托出“我什么都不是”,作者先以假设褒扬诗人有灵活自如的笔,画家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作曲家有动听悦耳的音符,雕刻家有巧夺天工的刻刀,他们都能充分自如地发挥特长。可“我”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作曲家和雕刻家,“我”只有“贫乏的文字”,足见描写之困难。但作者却以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收到了起伏多姿的艺术效果,也为下面的动人描写作了铺垫。

二、第二部分(11~18段)

倘若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作中国画中简练传神的写意,那么文章的第二部分则可以视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氤氲的静穆气氛后,又刻画出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那美妙的一瞬,把全场观众的视线吸引了过去。

如作者在写舞蹈家是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诉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致的工笔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舞蹈,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风姿,更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

三、第三部分(19~22段)

在最后这一部分中,作者暗引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句,点化泰戈尔的诗章,使全文沉浸于浓郁的诗意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令人心醉,耐人寻味。

【即学即用】

1.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品读下列段落中的画线部分。

(1)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冰心《观舞记》)

(2)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就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杨军《倾听蛙鼓》)

(3)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至今我都还记忆犹新。(叶浅韵《母爱的硬度》)

猜你喜欢

舞蹈家卡拉舞蹈
毛小熊想当舞蹈家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影音室里面的卡拉OK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卡拉OK也发烧 Earthquake(大地震)DJ-Quake
澳大利亚 堪培拉 百岁舞蹈家
舞蹈家
我和舞蹈
最强“伴奏师”——卡拉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