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焦虑产生的内部成因探析
2016-05-30冯建东张云
冯建东 张云
摘 要:中学生道德焦虑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焦虑情绪,适度的道德焦虑有助于规范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过度的道德焦虑会影响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道德焦虑的产生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的,就其外部因素而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可能性,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道德焦虑情绪产生的反复性,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长期性。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焦虑;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35-01
焦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體验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道德焦虑作为人们体验到的一种具体焦虑形式,从心理学意义上说,“道德焦虑就是严厉的超我受制于它饿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1]近些年,引发道德焦虑的案例不绝于耳,中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遭受道德焦虑,对中学生道德焦虑产生的内部原因进行探析,进而提出缓解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可能性
外部环境影响是中学生道德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其根本原因而言,还是受到内部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内部因素中,既有道德认识局限,也有道德情感不够稳定,还有道德实践缺乏,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了道德焦虑的产生,“这种焦虑是由情感联结引起的,不是生理遗传症,也不是实验性神经症,而与个人生存的基本价值如理想和信念等有关。”[2]道德认知与中学生选择道德行为的不平衡状态,就会导致中学生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对于道德规范、意识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外部刺激的条件下,不能很好的应对。
道德焦虑的产生根本原因是由于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与个体的良心相违背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道德认知的局限在面临具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时会出现两难的境况,就会产生道德焦虑。“人的内心有有一大团情感(良心),人们要做违反道德的行为必定要冲过这个感情的重围。这样如果他做了违反道德的事,这团情感就会变成悔悟、痛苦。”[3]中学生在作出失范的道德行为时,有其主观意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道德认知的局限导致无意的道德失范行为。中学阶段,中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功课上,对于道德规范、意识和义务的认识欠缺,忽略了自身道德认知的积累,这也是道德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道德焦虑情绪产生的反复性
道德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的根源在于情感的变化上。中学阶段是个体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期,就其道德情感而言,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情感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够成熟稳定。从心理学角度说:“自我的每个动作都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视。超我坚持行动的一定准则,不顾来自外在世界和本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超我就采用以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4]道德焦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是与道德情感紧密相连的,中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就会导致这种情绪体验反复出现,当道德焦虑突破正常值时,过度的道德焦虑体验就会影响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外界的道德行为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在面对假、恶、丑的道德行为时,没有明显的愤慨和不满的情绪流露;在面对真、善、美的道德行为时,没有欣喜、欢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欠缺的、滞后性的情绪体验容易滋生道德焦虑,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情感的迸发有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也会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负面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不利于中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就导致了在面临具体的道德行为时没有适当的情绪体验,进而道德焦虑情绪会反复出现。
三、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导致了道德焦虑产生的长期性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背道而驰、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不相适应、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互协调都会导致道德焦虑。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主要来源在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而道德认知终究要用来指导道德实践才能检验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而中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缺乏道德实践,以及通过实践对于道德认知的检验经历,在面临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道德焦虑。
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道德理论的讲解上,其立足点要落在道德实践上,“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标与社会转型期的媚俗观念和道德现实反差较大,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关系,引起人们比较严重的道德教育。”[5]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中学生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减少道德焦虑的发生。在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受观念、时间和场地的影响,较少进行。缺乏必要的道德实践,长期下去就会弱化中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实践的能力。
“道德焦虑是社会之忧,时代之忧。”[6]中学生道德焦虑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在社会转型和“泛道德化”以及“去道德化”的消极影响下,由于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自身道德认知存在缺陷、道德情感不够稳定以及缺乏道德实践等,都会导致道德焦虑的产生。道德焦虑会给中学生带来负性的情绪体验,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中学生道德焦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索,进而提出解决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霍邱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澳]西格蒙·德仪的.论文明[M].何桂全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21.
[2]陈新忠,李忠云.道德焦虑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04:22.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7-401.
[4][美]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M].王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31
[5]周辉,卢黎歌.道德焦虑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2(5).
[6]陈新忠,李忠云.道德焦虑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