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运动中比亚兹莱的东方情缘
2016-05-30刘禹君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席卷欧美,这场设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东方艺术的滋养,艺术的东渐西就在当时英国最杰出也最具争议的艺术家奥布里·比亚兹莱(1872-1898)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东方风情深刻影响了比亚兹莱,而他的作品同样对亚洲、对中国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比亚兹莱;东方艺术;浮世绘
1 艺术求新:新艺术运动中的东方风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在现代设计史上意义非凡,它打破了僵化陈旧的设计思维,为之后的现代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是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极为关键的过渡时期。新艺术运动并没有统一的设计风格,欧美各国各自发展,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甚至不同国度对这场运动的称谓也不一样。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是一致的,即新艺术的“新”。
艺术家厌倦欧洲长期矫揉繁琐的艺术风格,反感为工业水平所限的粗陋工业产品,于是不约而同地探索着艺术的新出路。当时审美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相匹配的表现,先进的物质文明在推动着精神文明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家们展现出精神思想上的高度活力,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他们迫切希望打破陈规、挣脱束缚,去迎接新生活、新风尚、新艺术。
这次运动中,异域文化为艺术家们带来大量灵感,如古埃及、古希腊、东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都为新艺术带来生机和活力。17~18世纪,“中国热”风行欧洲大陆,19世纪,“日本风”成一时风尚。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一样,新艺术运动深受日本装饰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如浮世绘等,这种影响,“对于一个东方国家来说,其国际设计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浮世绘在日过本土已趋衰落,因纸张吸水性能良好而被用作商品的包装纸、填充物被欧洲人发现后风靡欧洲。这些以高雅的艺术语言描绘世俗生活的日本版画有着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迎合了消费时代的欧洲市场与艺术需求。
在艺术题材上,浮世绘开拓了艺术家的创作内容,不再局限于历史、宗教、景物、肖像,转而更关注社会生活。在艺术形式上,它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使用线条分割、色彩平涂、二度空间、散点构图等手法不受拘束地表达主观内容,向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表现技法上,笔触丰富多变、线条柔美有力、色块平涂不追求阴影,直接影响了包括凡·高、高更、莫奈、塞尚、西斯莱、莫里索在内的大批艺术家,推动了印象派风格的形成。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东方风情的装饰元素被大量使用,日本浮世绘特有的艺术语言被化用借鉴,为欧洲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英国艺术家比亚兹莱身上。
2 生如夏花:璨如流星的比亚兹莱
奥布里·比亚兹莱(1872-1898),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位仅受过两个月正规美术培训的天才艺术家既受欢迎又臭名昭著,那些精美独特、前卫尖锐的作品使他备受争议。7岁时他被确诊遗传性结核病,这使比亚兹莱在短短25年人生,中病痛与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亲近黑暗、回避自然,在窗帘紧闭的黑屋子里,在蜡烛昏暗的火光下,比亚兹莱热衷以黑白极色营造颓废细腻、凄美怪诞的纸上世界。他的作品主题多为女性,却与传统形象截然不同,美丽而强势,高傲而放荡,展现出令人惊讶的侵略性和压迫感,男性形象反而弱小狼狈、萎靡颓然。这样的艺术表现与比亚兹莱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
比亚兹莱出身没落的资产阶级家庭,有着良好的文学与音乐素养,过人的天赋令他“常流露出一种自命不凡的神态”。然而,父母关系破裂带來了不正常的家庭氛围,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比亚兹莱缺失父爱和阳刚向上的气质,母亲的强烈期待和严格专制让他紧张畏惧,母爱的求而不得令他对温柔的姐姐极度依赖迷恋,女性成了比亚兹莱成长中的主导者。他对女性的态度极为矛盾,畏惧而向往,紧张而沉醉,笔下的女性形象表露了他晦涩矛盾的心理。同时,疾病使他孱弱孤独,禁锢了生命的活力与欲望,令他向往疾病使他不能得到的一切,无法实现的渴望促使他以画笔宣泄内心。自负、敏感、尖锐、不安,比亚兹莱神经质的内心赋予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急切的表现欲,也造就了他带着病态倾向的思维与审美。
20岁之前比亚兹莱的作品并未形成强烈的自我风格,但对线条表达的天赋已初见端倪。1892年,来自出版商约翰·丹特的委托项目《亚瑟王之死》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这次创作使得他逐渐完善了创作风格,手法日趋成熟,尤其是对线条的运用,愈发繁而不乱、凝练利落。他的天赋与才情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巴黎沙龙主席夏凡纳赞其为“画出了惊人杰作的年轻英国美术家”。1893年2月,观看王尔德的《莎乐美》公演后,激动的比亚兹莱创作了插画《高潮》,王尔德惊叹之下邀请他为《莎乐美》剧本绘制插图(如图1)。《莎乐美》系列是他最令人惊叹又为人诟病的作品之一,也标志着他事业顶峰时期的到来。此后,比亚兹莱为19世纪颓废主义的经典代表《黄面志》担任美术编辑,未及两年被解聘,1895年受邀创办《萨沃伊》杂志,杂志大获成功为他挽回名誉。直到1898年辞世前,不到6年他创作了大量海报、插图,他黑白对比的手法、线条交织的韵律极具新艺术运动精髓,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亚兹莱与很多新艺术运动艺术家一样深受沃尔特·克莱恩影响,认为插图设计应强调其“装饰性”而弱化“实用性”。随着异域文化风靡欧洲,他在学习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但对线条的运用和把握始终是他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敏感细腻的内心令他钟情且善于用线条表达内心,他“对线条的革命性使用”使他被称为“黑白线条大师”。从《亚瑟王之死》开始,比亚兹莱逐渐展露出对线条运用的强大控制力,线条从容优雅、繁而不乱。或许是因为生活中的约束与压迫,他渴望实现心底的控制欲,而纸上世界是他能主宰一切的地方,可以畅快地宣泄内心,让他在长期压抑之后得以证明自身价值。取得一定成就后,他表现得极为自信与自我崇拜,许多作品带有自我式的天真和自负。压抑后的释放使他在创作时随意任性,主观色彩浓烈。《高潮》与剧本高度契合的艺术气质吸引了王尔德,但比亚兹莱的创作自我而随性,“太日本化”的插图出现了大量与拜占庭式剧本不符的内容。最终《莎乐美》系列插画成为了“可以独立于剧本之外的艺术作品”,也引来了王尔德的不满。
在比亚兹莱艺术的顶峰时期,他以线构形,线条凝练有力而又唯美优雅;他单色平涂,对黑白明暗的协调有着天生的感悟,对黑色的使用极为大胆;他构图别致,以留白和不对称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完美的自制、自律与深思熟虑”(汉默顿语)。比亚兹莱以其冷峻而辛辣,新颖而刻薄的艺术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对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进行毫不客气地揭露与嘲讽。心理和生理上长期的压抑反而令他异常直白不羁,时常把遮掩在道德面纱下的欲望毫不掩饰地拎出来肆意调侃,而这也是比亚兹莱受到争议与谴责的原因之一。诱惑、鬼魅、邪恶、危险是他作品中一贯的女性形象,其中透露出极度的肉欲气息,这是比亚兹莱所向往的;女性角色们表现出的高傲、强势和活力是他所没有去羡慕的。这些作品颓废糜烂、放荡诡谲的风格是对社会黑暗的嘲讽,也未尝不是比亚兹莱预感生命无多、渴望自由的心理折射。
3 浮世风情:艺术家与东方艺术的适逢其会
19世纪中叶以后,浮世绘以墙外花香的姿态成为欧洲的流行艺术,这种日本版画的艺术特性与比亚兹莱的创作风格有着相当高的契合度。浮世二字本是佛教语,指繁华放荡而又虚空的俗世生活,浮世绘则主要描绘风景、剧目、日常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世俗性。这种典型的东方艺术,与中国文化渊源很深,很大程度上是唐朝遗风在日本的转变。观察唐代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和浮世绘美人图,会发现两者相似度极高,造型装饰、构图法则和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因追逐销售利润,浮世绘由世俗转向低俗,香艳色情题材的盛行预示着这种艺术在本土开始衰落。浮世绘的香艳肉欲必然引发了比亚兹莱兴趣,这种只能通过想象与绘画来宣泄的欲望促使他在创作时体现出更彻底的官能主义,但更大的影响则在于他对新艺术形式的学习。编辑凯特利震惊地表示比亚兹莱的作品“来源于日本艺术然而却具有独特性,是一种类似于日本艺术但又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浮世绘独特的点、线、面表达对新艺术运动有普遍影响,而比亚兹莱对其的创造性吸收最终转化为一种崭新的原创风格,往后一个多世纪的平面设计都深受其影响。比亚兹莱钟情线条艺术,强调轮廓勾勒的浮世绘艺术理所当然得引起了他的兴趣,版画对点、线的灵活运用被他融入创作中。性格使然,比亚兹莱对色彩并不热衷,对于如何表现“面”,日本版画平涂色块的效果让他找到了一种可以摆脱写实主义的有效表现技法,即“使用纯色块,然后像给地图填色一样工作”。浮世绘的散点构图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空间约束,这种自由的构图法被比亚兹莱创造性地吸收,从《莎乐美》开始,其画作的构图就展现出一种黑与白的微妙平衡,非对称的结构灵动而富有韵律,巧妙的留白则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深度。细节上比亚兹莱偏爱新艺术运动中的象征图案和东方元素,卷草和鳞片纹饰使用得尤其频繁(如图1)。浮世绘艺术带给他的,恰是他所喜且所需的。而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矛盾与神经质可以透过浮世绘在大洋彼岸找到的共鸣。
大和民族有着鲜明的矛盾双重性。如鲁思·本尼迪克特言,日本人“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菊之烂漫与刀之暴戾的结合成就了特殊的日本文化。这种矛盾也影响到艺术表现,柔情与暴力交叠呈现,给人以复杂的观感。如同比亚兹莱塑造的女性形象,极度诱惑又极度邪恶,性感而极具毁灭性,矛盾造就她们独特的魅力。另外,日本人以樱花为象征的死生观、浮世绘宣扬的及时行乐亦应有所作为的浮世精神也与比亚兹莱的情况极为相契。比亚兹莱的作品透露出他对尘世享乐的向往,但他的创作态度始终极为自律、认真艰辛。自幼时起,病痛和死亡始终折磨着比亚兹莱,他亦深知寿命难长,即便工作时常低热、咯血,仍为艺术创作投入了大量精力与热情。王尔德感叹这位天才“在花一样的年龄逝去”,他的一生也确如夏花般灿烂而短暂。精神的共鸣使比亚兹莱能最大限度地从日本文化中提取养分、升华自我,而东方艺术也借此在19世纪末的英国绽放出最独特的风采。
4 东方情缘:比亚兹莱对中国文艺的影响
比亚兹莱的作品是欧洲世纪末情怀最尖锐而深刻的反映,在他的画作中,隐喻、暗示、象征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19世纪末欧洲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思想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除了宣泄内心,他用画笔揭露、批判社会和人性的阴暗,尖锐刻薄地将伪善之下的丑陋赤裸裸地扯出来。这在当时激怒了许多人,但同时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尊敬。他清醒、前卫、独立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展示出一种对自我、对社会的自觉性。
比亚兹莱对当时和之后的艺术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现代艺术的源头之一,而在平面设计领域地位更为重要。他的颓废、他的尖锐、他的“审恶”价值观还影响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在他逝世20余年后,他的画作和思想被引入中国,引发了一场文化、艺术与翻译的交流的浪潮。
当时社会动荡、政治环境复杂,经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淀,国内正是思潮纷涌的时期。鲁迅以冷静深沉的辨析态度编选《比亚兹莱画选》为国内大众介绍这位艺术家,而比亚兹莱的颓废唯美则吸引了当时中国最具浪漫情怀的一批文艺家,如郭沫若、梁实秋、郁达夫、闻一多、叶灵凤等。他们对比亚兹莱思想进行探讨,其中个人欲望对传统道德的反叛正迎合了五四运动中“人的发现”的精神。以此引发了对其画作风格的模仿热潮,大量书籍的装帧和插图都引用或模仿自比亚兹莱的作品,以叶灵凤等人为一时代表。但这种模仿绝大多数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形似而神不得,甚至形式上也只及皮毛。五四运动后,生命欲求被正视,尤其对性持有开放的姿态,如海派小说的插图就明显继承了比亚兹莱的情色格调。在当时中国,比亚兹莱的风格并未被彻底继承,但文艺工作者们意识到这种黑白色块、线条钩形的表现形式简练纯粹、没有太高的印刷技術的要求,正适合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比亚兹莱的插画风格遂风靡一时。但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时刻到来,这股颓废唯美的风格就被革命文学取代了。
5 结语
随着思想不断交流和解放,比亚兹莱的艺术风格不断引起人们内心共鸣,对其艺术的探讨再引高潮,并将之视为国内设计效仿学习的对象。比亚兹莱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难以被估算,从插画到装帧,从招贴到动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中都被比亚兹莱所影响。总结比亚兹莱艺术最终被认可、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点:①对艺术始终热情并不断创新;②在创作中以高度的人文思想对艺术品质进行提升;③注重鉴赏与学习优秀外来文化;④保持独立的主观思考使作品拥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88.
[2]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比亚兹莱大师图典[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Ian Fletcher,Aubrey Beardsley [M] . Nbaston:Twayne Publishers,Adivison of G.K.Hall & Co,1987.
[4] 比亚兹莱,韦君琳.比亚兹莱插画集[M].张宏宇,校补.海燕出版社,2005.
[5] 张夫也.外国现代设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鲁思·本尼迪克特(美).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
[7] 刘存.日本浮世绘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2).
[8] 黄丽珉.比亚兹莱绘画解读[J].装饰,2006.
作者简介:刘禹君(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