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抱石皴”的创造性特征

2016-05-30周强徐兰兰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

周强 徐兰兰

摘 要:“抱石皴”既是技法创新的产物,也是艺术创新精神的体现,其创造性突出反映在笔法、造型以及形式上。虽以散锋笔作画,但却追求画理的完备;努力摆脱形象的束缚,来追求心意的真实表达;打破传统形式法则的限制,以追求创作精神和情感的净化升华。

关键词:抱石皴;散锋;创造性

傅抱石是20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其独具艺术魅力的艺术特征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上不可撼摇的地位并开辟了中国画创作崭新的格局。抱石先生在充分理解传统绘画中“笔”“墨”“写意”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了皴法,从而形成了既和传统精神相通,又和传统形式相异的独特技法——“抱石皴”。可以说“抱石皴”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傅抱石艺术创新精神的折射和体现。“抱石皴”的创造性特征体现在“散”上。其笔散,以散锋笔作画,追求画理的完备;其形散,摆脱形象的束缚,追求心意的真实表达;其法散,打破传统法则的限制,追求创作精神和情感的净化升华。

1 笔散理不散

中国画从技法角度讲,实际上就是如何用笔用墨。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书画同源”后,经赵孟頫的大力倡导,“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法则。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所谓“中锋取骨,侧锋取妍”,主要运用笔尖,少用筆腹,不管披麻皴系还是斧劈皴系均是如此,即便偶以破笔作画,也从未越此藩篱,而傅抱石打破传统画法对毛笔的使用,创造性地将笔锋散开,形成独特的散锋笔,这样不管是笔尖、笔腹还是笔根,都得到充分利用:笔毫聚拢便是中锋,笔毫稍散就是破笔,笔毫完全散开,即是散锋。一笔兼具数笔之用,能大能小,能面能线,能勾能皴,能点能斫,真正做到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散锋笔法做皴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涂抹,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理”,这个“理”便是太极之理。

原理有二:一是循环往复。“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体现在用笔上便是“一波三折”。米芾要求用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黄宾虹亦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笔有顺递,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以散锋笔做皴尤难驾驭,散开的笔毫就如丝丝乱麻,毫不受力,不过能做到“一波三折”就可笔笔送到、起讫分明,不会混浊、躁急。二是对立统一。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原;分阴分阳,而仪立焉。”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寓静,静中有动,但又构成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在用笔上,即“提、按、转、折”。以散锋笔做皴,“提”则数毫飞动,所出线条遒劲清健;“按”则笔根受力为面,苍茫含蓄;有“转”能圆,有“折”则方,由此形成“抱石皴”独特的或粗或细,或疏或密,或方或圆,或长或短,或虚或实,或柔或刚,或“干裂秋风”或“润含春雨”的富有韵律的笔墨效果。

散锋笔法是“抱石皴”的基础。熟练地掌握散锋笔法,才能真正发挥“抱石皴”随物赋形、妙造自然的表现力。

2 形散意不散

“形”是一切可视的形象,既包括具体的形象:山川树木、江河湖海、花鸟鱼虫等等,又包括抽象的形象如纯粹的点、线、面等。“意”是“心”“志”,是意境中想象的、纯粹的、深刻而生动的艺术境界和真挚的情意。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是“意”的载体,无“形”不能立“意”;“意”是形的内涵,无“意”则“形”就会丧失灵魂和活力。“形散”,是不拘束于形,不求形似,并不是完全舍弃“形”,而是依“意”取“形”、依“意”变“形”。“意不散”是在塑形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意念活动。例如,用笔强调笔力,如果没有“力透纸背”的意念,所画线条就会软弱无力。在创作中,如果不能时时以心中意境或激情统率全局,作品就会散乱无神。

从审美的角度看,如果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过于逼真就会把欣赏者拉回到功利的现实,而发现不了艺术家赋予作品的内在精神。所以,中国历代卓越的艺术家均摒弃形似,追求“心源”(心境或情感)的表达,画意不画形、画意忘形。苏东坡画朱竹谓“意足不求颜色似”。徐渭的墨葡萄、八大山人的水鸟、齐白石的虾都实证了“不似之似”。傅抱石在谈自己的创作时亦说:“分明某处可以架桥,甚至不画桥便此路不通,我不管它。……我只求我心目中想表现的某境界有适当的表出,我认为这一画面已获得到了它应该存在的理由。”“抱石皴”“形散意不散”的特征在表象外之意时,有着得天独厚的表现力。以《潇潇暮雨》为例,我们只能看到纷披莫名的点线而看不到具体的山石结构和雨的形象,但是雨的感觉却扑面而来,这种烟雨迷蒙的气氛,不正是放弃了形象的逼真刻画,而追求“雨意”的充分表达才形成的吗!在《观瀑图》中,也只能看到浓淡干湿不同的墨块和一些斑驳的墨线,几乎没有具体的物形,水口也未作细致的刻画,但水汽蒸濛的气象油然而生。中间巨石上的四个点景人物更是寥寥数笔,未求形似,但人物的意态显露无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抱石皴”形散意不散的创造性特征。

3 法散神不散

“法散”指表现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一种技法、一种表现方式,而是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采用适合表现其“神”的形式方法。“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径,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山水画的创作方法是在深入自然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能固定不变,要随着自己艺术修养的提高和表现对象的变更而突破成法创作新法,这就是“无法之法”。

石涛说“山水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水也,山水于予神遇而迹化也”在“澄澈一心”的关照中,物我交流,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自然山水精神与画家的精神合二为一,得以净化升华,这种净化升华的精神就是画家要传之“神”。

自然山川千姿百态,各有神韵。郭熙《林泉高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因此,一成不变的技法很难表现其多姿的神韵,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法”。傅抱石在《西陵峡》中运用粗重的类似乱柴的皴法;在《满目苍翠惊高风》中则采用类似卷云的皴法;在《待细把江山图画》中又使用类似乱麻的皴法;在《长白山林海》中则以不同的“点”做皴。这些“莫名”的皴法就是“抱石皴”——随物赋形,为山川同时又为画家自己传神。

参考文献:

[1] 徐善.傅抱石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2] 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 韩永贤.周易探源[M].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4] 王伯敏,钱学文.黄宾虹画语录图解[M].杭州:西冷印社,1993.

[5] 季优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M].山谷,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8] 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创造性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论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判断中公知常识的适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