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05-30陈幼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陈幼芬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在及存在的困境,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了精英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精英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55-02

一、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四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3〕25号)等文明确要求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为实施载体,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此外,近年我国中等教育改革持续进行,如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已经大体相当,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近年也在迅速发展,办学体系逐渐健全,实现二者的衔接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中高职衔接,优化三二分段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探索中高职人才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仍然存在问题。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但很多高职院校受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等制约,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二)专业设置的融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内涵建设中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这决定着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之前隶属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两者在专业设置上各不相同且较为混乱,限制了中高职之间的顺利衔接。高职的专业目录对应中职教育的专业大类设置,才能保障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然而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仍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目录分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可見,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且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大于中职的专业数量,专业设置的融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内涵建设中脱节。

(三)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影响中职教育的继续深造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形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的呼声日高,但从安徽省近两年的试点情况看,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大、难度大,不能突出技能考核,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四)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政策支撑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但从现实操作层面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沟通欠缺,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尤其是单独招生,由于按照专业大类或相近专业来招,高职院校更缺乏与中职学校的联络,课程结构错位更加严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有学者对上海中高职衔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医学类等相关专业重复率高达70%,工科类专业重复率也达到45%~55%。课程结构衔接的错位,使得中高职衔接在内涵上无法得到深入发展。

三、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西子动画有限公司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作为实施载体,进一步加强中职和高职的外部管理与内部培养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授课计划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串并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的精英人才培养新途径,由此推广至相近专业,形成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以顺德职院技术学院为例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1)探索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中高职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授课计划合理对接。通过组建中高职衔接精英班,探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标准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的精英人才培养新途径。(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我们探索“校校企”精英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协同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串并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中高职协同创新培养精英人才,所以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是重点,以促进学校整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形成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制定,都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和完善,符合精英人才培养特点。(3)大幅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课堂教学出作品,校企合作出产品,技能竞赛出成果,市场就业出精英。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做到课堂教学出作品,校企合作出产品,技能竞赛出成果,市场就业出精英。

2.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精英班单独设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特点,适当精简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增加专业课课时,大幅增加实训学时。完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第二步:创新教学模式,由3名左右的老师对精英班的专业课进行承包,实施包班搭课的教学方式,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和项目教学的一贯性、连续性。固定上课和技能训练地点(类似工作室),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作品质量为主要考核标准。学生完成课堂作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每个组完成的作品必须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老师项目的重复。第三步:开展校企合作,引进5家左右的合作企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承接企业项目制作,完成企业产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构建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第四步:加强与中职学校的教学交流,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包括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室对接、合作企业对接等,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深入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第五步:建立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确定评价对象,制定组织管理制度和规范,形成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系列標准与规范。

3.预期成效。本课题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职业能力衔接的要求,有助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向其他专业和高职院校推广具有普适性,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广东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借鉴参考,对高职精英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预期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应用范围大、受益面宽。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而该课题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精英模式,协同多方资源,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琴,王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软性职业能力的培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臧传昊.分析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刘慧平.中职生一般行为问题及德育方法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4]冯翊.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涵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