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和谐相关性研究

2016-05-30蔡海棠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大学生现状分析

蔡海棠

摘 要: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南省各高等院校在培养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同时,要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德育教育 社会和谐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41-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表的讲话里,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新时期的民族观,这是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乃至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

迄今为止,我国通过内地办学,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该民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普通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累计招收40余万人。国家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已累计招收3万余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培养的少数民族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和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高校里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这是社会和谐的不足之处。

1 湖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迄今已达10万左右。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但都热爱祖国,勤奋好学,遵纪守法;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宗教和风俗习惯,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政治认同上坚定性与迷茫性的矛盾。政治认同包括对执政党的认同,对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的认同。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忠诚的,对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追求进步和上进的表现,并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进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社会转型导致不少社会问题涌现,加之网络媒体的普及,在所谓西方思潮以及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挑唆影响下,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并无好感,政党认同、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出现极大的迷茫性。这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尚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负面冲击。

(2)学习上勤奋与成绩不佳的矛盾。湖南省将近十万的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了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内地高中班的学生和通过协作计划入读的预科生,入学前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进入高校后学习努力,但由于基础太弱,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与其他同学沟通与交往存在问题。一部分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感到非常吃力而苦恼不堪,以至于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自己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普通话水平较低,影响上课听讲,甚至影响与其他学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3)生活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条件较为困难,一些学生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长期校外兼职,甚至本末倒置,耽误学业;而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荒废学业。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甚了解,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导致在现实与理想选择中出现偏差。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情、社情认知较少,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考虑问题大多局限在与个人发展相关联的具体问题,较少涉及道德与价值标准等深层次问题,因此,他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会单向思维,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对深层次问题往往缺乏理性和全面的思考。

(4)宗教信仰上信与不信教的矛盾。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各民族在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心理差异,因此,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各有特色,根据中国国情,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调查显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是信仰宗教的,学生对宗教和迷信活动的观点和看法,是他们理想信念外在的重要表现,对其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重要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宗教的本质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因此,信与不信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还是两难选择。

2 湖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与社会和谐相关性研究

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当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各民族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的时代,因此,有效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湖南省各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各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大势所趋。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课堂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教学和谐。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民族问题无小事”,民族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一个多民族国家想要保持稳定发展,应超越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政治社会化的手段来培养国家认同,是每个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着重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的学习,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

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显性爱国主义教育时,还需展开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等方面产生影响,与显性教育的作用是互补的。在高校教育全学程中,每学期都应制订德育教育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工作,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进行优化和提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育者应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隐性教育的途径可以多样化,如:校报、广播、宣传栏、影视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大众传媒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德育环境,帮助他们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正确的观念,做一个国家的合格公民。同时,高校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宣传正能量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还可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学校实际制作一系列思想性、趣味性强的信息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营造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消除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说教的反感,促进教学和谐,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校园和谐。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理论教育时,首先要阐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然后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性教育,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四个认同”的理解,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学习,掌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充分理解自身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关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延伸,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利用各种时间段充分开展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中,学校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创设多种途径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联系,如:组织文化讲座或沙龙、各种主题的社团活动、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校外实践中,高校应充分利用湖南省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周末可带领学生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考察周边著名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了解国情、社情和省情,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的力度;暑假期间,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或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通过多种方式,既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又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社会宣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影视文化、快餐文化、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渗透,部分青年人信仰缺失,思想观念西化,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一时盛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重大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心,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让国民懂得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特征,合格公民的要求。从而凝聚民心,加强团结,让大家看到奋斗的目标,增强民族复兴的信心。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宣传力度较大,只要是公共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画、标语随处可见,但是,大家是否真正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涵义,塑造科学的价值观,进而培养和形成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青年人的发展尤其重要,一个人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激发自身内在的求知、求索的强烈动力,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产生国家振兴、民族崛起、国力强盛的强大凝聚力。在高校中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有效抵御非主流意识的侵蚀,促进社会和谐。

(4)以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为渠道,统一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促进民族和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含了56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智慧和精华,少数民族学生大都对该民族文化极其推崇,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他们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主动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应当以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风俗为前提,以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征、生活饮食习惯、节日庆祝等为途径,如根据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在学校食堂开设不同民族风味的窗口;结合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做好节日庆祝工作;结合自身校园文化特点,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让他们在校园内有机会展示该民族的鼓舞特色,感受民族自豪感,能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随着少数民族青年上大学的人数的逐年增长,高校德育教育还应突出感恩教育,采用专题讲座、学生演讲等方式引导他们提升感恩层次,引导他们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国家的发展为他们自身提供了发展平台,把感恩的思想变成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自觉维护民族和谐和社会和谐。同时,高校应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言行是大学生形象的表率,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其他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党情,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指导他们主动服务社会。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湖南省高校应通过建立各种信息平台主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诉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将“四个结合”有机统一,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加强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70.

[2] 刘喜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91.

[3]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4] 刘英.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和原则[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51-253.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大学生现状分析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