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婚俗音乐现状调查研究——以冕宁县为例

2016-05-30谢诗呷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婚俗凉山彝族

谢诗呷

【摘要】: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婚俗音乐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其独特的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成为中国音乐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四川省凉山彝族音乐形式与风格多样,是彝族音乐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凉山彝族民间音乐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彝族婚俗音乐大多来自于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动作提升到美的表现,特点非常明显和具有美感。

【关键词】:彝族;凉山;婚俗;音乐;哭嫁歌

彝族婚俗音乐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民间婚嫁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彝族人民对婚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成为出嫁女性求得情感释放和心理慰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凉山彝族婚俗音乐中的“哭嫁歌”调子哀婉动人,催人泪下,意蕴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冕宁县彝族婚俗音乐素材的调查记录,一是为了保存日益萎缩的凉山民族婚俗音乐文化;二是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婚俗音乐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规律。

一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文化背景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形式是大散居,小聚居,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其主要的聚居区。冕宁属于凉山州的核心地带,地处安宁河谷冲击平原,地形相对较平坦,气候较好,是彝汉杂居地区,并且多年以来都是处于凉山经济的先进模范地区,彝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及其频繁。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在彝族婚俗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哭嫁歌”。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彝族婚俗音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冕宁县就是凉山婚俗音乐受到冲击的一个典型地区,将濒临消亡的凉山彝族婚俗音乐如“哭嫁歌”纳入研究视野,探究其历史渊源,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它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寻求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无疑是很重要的。

二、冕宁县彝族婚俗音乐的传唱内容

当地彝族女子出嫁离家时,要在父母和家人面前哭唱,随同的伴娘也要陪哭而歌。与此同时,女方家还会请亲戚朋友中最擅长歌艺的妇女来唱哭嫁歌《阿嫫妮惹》(《妈妈的女儿》)。哭嫁歌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往往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低声饮泣,而是把人们心中的悲凉、痛苦、眷念等情绪化为歌词,倾泻而出。它既有乐感,又有哭韵,独有一番情调。而哭嫁歌也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哭唱的。

首先是回忆姑娘童年和出嫁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生活。姑娘从小到大,父母养育呵护,至亲好友关爱,幸福温暖。现拜别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远嫁他乡,想到今后将生活在异乡,心中少不了不舍和茫然,对父母的依恋、对亲朋好友的不舍、对乡土的留恋等朴素心声由然地涌现出来。歌词的大意“屋后山顶是女儿坐的地方,女儿走后,晴天成狂风吹刮的地方,阴天成黑雾翻滚的地方,雨天成冰雹击打的地方;女儿走了后,成了黄鱼独游的地方,成了母猪独放的地方;屋旁草地是女儿滚耍的地方,女儿走了后,留下牛羊哀哀哭叫了,留下云雀苦苦鸣叫了;对面山坡是女儿戏玩的地方,女儿走了后,成了虎狼往来的过道。”唱词凄哭揪心,唱腔低沉哀怨。

其次是鞭笞无自主婚姻的痛苦和无奈。彝族实行等级内婚姻制,并有习惯法约束,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都应自觉遵守。这种包办制婚姻,使当时社会环境下的青年男女终身大事都由家支内的男性家长,主要是父亲和叔父来决定婚配。歌词大意“鸟中最狠莫过鹰,小鹰被逼上天,任其喽喽飞。世间狠心莫过父兄,贪嘴吃狗肉,谗嘴啃狗肉,渴了喝狗肉汤,妈妈的女儿哟,骨头被换作了金银,血液被换作了酒喝,身躯被换作肉食吃,女儿只好离别了。”“缔结婚姻权在父,要金要银权在兄”。女性婚姻毫无自主权,只能借助歌声来表达自己无法掌握自身命运、不能选择自己感情生活的无助之情。

还有是对父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进行控诉和斥骂。解放前,凉山实行较为严格的父权制,家支、家庭中男权占主导地位,男尊女卑,彝族妇女深受其害,愤懑不平。歌词大意“啊,阿依杂合真无奈,阿赶乃拖雁成鸡,如果不是错变鸡,喜鹊依旧鸣巢枝,乌鸦依旧叫枝头。只因错为兹兹普乌女,如若不错生为女,征战之时定先锋,收兵之时作后卫。”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使得女性更多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委屈悲憤的心情,只有通過哭声来倾诉。

最后是充满了对丈夫的贬斥。包办婚姻世代相袭,造成了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制造了不可言表的痛苦。不能选择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女性生命中的重大缺憾,也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关键所在。歌声表达了新娘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以及对旧婚姻制度的无奈,只能通过哭嫁歌诉说心中的压抑,宣泄不满。

三、彝族婚俗音乐的艺术性

冕宁彝族“哭嫁歌”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中可以梳理出凉山彝族婚俗发展的时代轨迹,在特定的领域里凉山彝族女性对婚姻生活的愿望和情素,是了解彝族女性生活命运的重要材料,对进一步加强收集整理原始素材意义重大。

1.“哭嫁歌”作为婚俗中的一种仪式歌,是凉山彝族婚姻史特征的折射,具有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凉山彝族“哭嫁歌”是妇女们用血泪凝结起来的,痛诉男权中心不合理,表达真实情感的不幸之歌。同时,作为凉山彝族绵延几千年的一种古老习俗,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会彰显出某些具体的婚姻历史特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某些残余的古老婚姻制度形态,同时可以探索在那个时代人民对婚姻制度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生活的渴望。

2.“哭嫁歌”记下了彝族许多婚姻礼俗,对研究该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婚姻状况、民间艺术以及民俗礼仪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出嫁原本是两情相悦基础上人生最大的喜事。然而,在严格婚姻制度的桎梏下,被演绎成了亲朋好友之间声泪交加、悲切应和的“血泪”歌,成了女性对不自由婚姻言不由衷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外显悲鸣的情感表达形式,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以男子为核心的婚姻和家庭制度的不合理,这对强调了女性人格自由独立,张扬了个性解放,建构现代婚姻伦理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结语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现代性日益渗透到凉山彝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各种权利的展演互动过程中,凉山彝族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张力和活力使“哭嫁歌”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已由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逐步沦落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濒于失传和正在消亡的边缘,处境日益窘迫。当前,对凉山彝族“哭嫁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新生代彝族应肩负起延续﹑传承彝族传统婚俗的责任,下大力气搜集整理具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凉山彝族“哭嫁歌”,积极保护传承这种宝贵的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文熙、王安瑞.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且萨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方国瑜.彝族史稿[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5]袁亚愚.当代凉山彝族的社会和家庭[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6] 王美英、沙马日体.凉山彝族“哭嫁歌”传承与保护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猜你喜欢

婚俗凉山彝族
彝族海菜腔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