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2016-05-30王辉
王辉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同时还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并努力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除此之外,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两方面进行。由此可知,我国中小学课程在实施教学改革的时候,应全面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进行探究学习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91-02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一种学术观点,同时也被称作为一种认识论,并对各个学科领域影响至深,在教学改革中被视为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这种新的学术思潮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尤其是在我国,甚至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知识点与现代学生关于学习的价值取向相互统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革新的思想相合拍,因此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内容
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从而获取知识。例如将儿童教育与环境结合,儿童在新事物面前,往往先通过个体认知同化环境,倘若成功同化,便会在环境中获取平衡,反之,儿童则会做出相应的调节,直至形成一种平衡。此外维果茨基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基础之上,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逐渐受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
1.教学改革现状。当下,虽然众多高校已经实施了教育改革,但只是治标不治本,通俗地讲,大部分学校只是改革了形式,却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原本完整的文章,分为一段一段的讲,这样的授课方式,最终使一篇完整的文章,呈现出零散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整体地把握全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环节,问题过多,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就对学生开始进行“灌鸭”模式,并且教师会对某一问题,重复地讲解,而学生就呆板地将其记录,往往教师所讲的问题,学生不会过多地思考,甚至部分教师自顾自地讲,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所讲的知识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就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實际生活中。
2.教学改革发展。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摒弃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学改革将以前学生被动式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形式,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例如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与专业阶段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如今的英语教学可谓是如火如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综上所述,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有计划地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
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其主要的接受方式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以及相关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的。由于现代信息流来源的渠道不断增多,而学生仅仅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依然需要重视教师为主导作用,始终认为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但是在目前,由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增多,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上的学习,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社会和家庭,以及来源于网络等媒体。因此这就给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此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除此之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己当前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相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本身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改革教学中的途径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其在教学改革的应用中,有利于各科教学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则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环境,并且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主进行情境教学。例如,以田径技术教学为例,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基础情况下,根据田径技术教学的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渠道以及采取多种工具,为学生创设田径技术学习的情境环境。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田径激烈刺激的比赛场面,或者创设领奖台上庄严肃穆的场景等,同时,让学生借助现代技术体会田径中的“运动”之美,通过传输画面为学生营造震撼的场面,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确定目标,这种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新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能力[3]。
2.合作学习,相互完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在一定基础上要安排好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自身阅历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因此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协商,首先每个学生可以先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其次借助群体信息共享,使原来对问题模糊的认识,重新加以修补和完善,最终使学生的意见相互一致。
3.反馈校正,意义建构。在各科教学中全面贯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应该积极进行反馈校正,意义建构。然而意义建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之间的关系。例如,以田径教学为例,众所周知,田径是一项竞技性体能的项目,运动员若想获得高水平成绩,其必须具备体能﹑智能﹑技能﹑训练等多方面因素的最佳结合,然而,由于每个学生对于田径技术的选择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田径技术的意义构建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田径技术的性质,另一方面还要将田径技术的规律以及该项目与其他因素的内在联系,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对田径技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目前,由于学生对田径项目的性质以及规律,还有该项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深刻,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反馈校正,从而更好地完成意义建构。
4.安排实践性的作业。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各科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亲自为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这样学生在得到锻炼同时,会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品带来的快乐,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录音作业,首先需要把大课件中有关动物主题的对话模块单独挑出来,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按照对话情景将自己录制的声音代替原来的声音,当学生完成任务时,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就感会增高。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往往让学生感受最多的就是探索、合作以及实践的过程。由此可知,教师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意义建构的效果发挥到极致[4]。
5.举办汇演评比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应加强重视,并且将部分优秀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课前进行展示、表扬与鼓励,同时鼓励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激励落后的学生加倍努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竞争,充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学期快结束时,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制作一个课件,然后教师从中择优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让其在课堂上演讲,同时接受其他学生提问,最后,教师在给予最终的点评。这样可使学生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均得到的检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从而促使整门课程的意义得以构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运用到各科教学中,它一方面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使學生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这种教学理论值得在各科教学中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从概念建构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刘万伦.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7).
[3]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
[4]裴娣娜.中国教学论学科的当代形态及发展路径[J].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