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

2016-05-30于凯

科教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德育

于凯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助残类志愿服务具有特殊性,如何分析研究其特有的德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合格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是随着助残类志愿服务蓬勃开展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助残类 志愿服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4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education,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has particularity, how to analyz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group is with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vigorous development need to addres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elp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2010年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确定每年的7月6日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全国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逐步推广,近年来国家对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逐年增大。以天津市而言,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互助和谐文明风尚,2015年5月命名了10个“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团队”,20名“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使者”,以引领全市志愿助残活动蓬勃开展。

由此基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而开展的德育功能研究具有迫切性,有利于可持续普及志愿助残理念,推动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1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围绕助残类志愿服务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直接针对性研究则更少,仅有《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州志愿助残常态化建设初探》、《论志愿者助残的制度化建设》、《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路径研究》等。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1%的广西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大多是以学校、敬老院、社区和家庭等为主要场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帮助身体行动受到局限的残障人为主、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大学生从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其一为残障人士心理相对脆弱,有些是身体不健全导致的自卑感,有些是心智本身存在缺陷,这都导致与志愿者在交流时容易伴发心理情绪起伏,严重者甚至引发肢体冲突,乃至帮扶中断;其二为身体不便影响帮扶效果,如志愿者在教授受助者手工制作等生存技能时,其身体缺陷大大延长了学习时间,相比正常人须要更多的耐心,而这种现象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较为普遍;其三为受助者对帮扶的抵触与依赖并存,受助者容易对外界具有防御感,志愿者常常要经历一个从拒绝到依赖的帮扶过程,期间志愿者须要更多的关注,才能切实达到帮扶效果。

由此,助残类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以及格外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并辅以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基地化等科学管理手段,才是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水平不一,相比而言,北上广属于领先水平,天津市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围绕天津市各高校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调研,了解助残类志愿服务开展相关情况;走访残疾服务机构,了解对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48.28%为三年级学生,68.97%的学生认为其社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清晰,62.07%的学生参与助残的时间不超过1年;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频次,经常参加的为34.48%,偶尔参加的为62.07%。

2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分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志愿服务可以说在第二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载体,而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强,得以发挥更好的德育效果。

2.1 具有理想信念、品质情操的自主塑造功能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品质情操提供了积极健康的德育场域,72.41%认为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很快乐,89.66%认为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经历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正面影响。

这种以“乐于奉献、帮助他人”为前提的助人行为,大学生更容易自内而外地自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帮助弱者的责任感更是激发了道德升华的动力,在残疾人生活境遇与自身对比中不断实现自我塑造。例如,座谈中大学生多有提出,受助者勇于面对困难的顽强精神,受助者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心呵护以及对志愿者们诚挚的感谢与信任,也会给志愿者们精神上的正能量,甚至成为学习、生活上效仿的榜样,形成了互为激励的健康磁场。

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原因”的多选题中,服务社会的被选率为68.97%,提升道德修养、帮助弱者均为62.07%,增加社会阅历为55.17%。反观被选率最低的三项则为消磨空余时间6.9%,为了加分等现实原因17.24%,个人兴趣爱好27.59%。可以说,“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因,这与德育目标是一致的。此外,针对收获而言,“回报社会带来的责任感”、“提升意志品质”分别以79.31%、72.41%排名前两位。

2.2 具有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是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内在需要。在“你所参加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内容”多选中,情感陪伴68.97%、助残知识宣传48.28%、文化知识辅导48.28%、体育锻炼陪伴34.48%,残障人士技能培训27.59%为最低。其中侧面反映出服务的主要内容,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走访座谈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陪伴”与排在最后一位的“技能培训”成为关注的焦点。68.97%认为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相对主要问题为“对志愿服务意识认识不够”,并在“您认为作为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多选中,良好的服务态度86.21%,助残基础知识75.86%分列前两位。

“情感陪伴”与“服务态度”紧密结合,“技能培训”与“助残知识”互为因果,可以说,如果有效培养了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就有效提供了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由此,志愿服务因为其帮扶需求也为志愿者素质、团队能力提出了长期要求与目标,具有了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在大学生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长期从事志愿服务,41.38%的学生认为每周一次服务比较好。同时,长期服务中孕育长期培养,二者互为一体,相互促进。由此得来的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团队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的优化,也可以使日后个人发展、团队服务长期受益。在调研中,以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星光志愿团为例,其与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关系,连续4年于每周二下午提供志愿服务,风雨无阻,展现出极强的团队凝聚力与个人综合素质。

2.3 具有知行合一、互为示范的检验反馈功能

以对帮扶专业知识的要求为例,助残类志愿服务要远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赛会志愿者以及社区志愿者,对此重视程度近年来也逐渐提高。调查显示,以“技能培训”为例,共有96.55%的学生认为专业帮扶技能比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使得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信息反馈—实践提升的上升趋势,期间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也提供了群体间的良性示范作用。

此外,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受助者的依赖性更强,由此也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反馈功能,从而更有利于志愿者在帮扶中分析得失,引以为鉴。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提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因为只有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才能真实获得自闭症儿童的信任,进行有效帮扶。在涉及“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者挫折”,65.52%认为其余事情干扰、不能保障服务时间,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62.07%认为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在“未能按时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选中,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推脱75.86%、没有发生过31.03%、时间久了有倦怠情绪17.24%、很多人对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偏见13.79%。这些反馈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塑造积极、健康、高效的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3 总结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助残类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德育功能的提升与扩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喜的是,当问及“在剩下的大学生活中,你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时,75.86%表示“有时间、有机会就报名”,24.14%表示“十分愿意”。由此,如何有效引导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进一步完善针对助残类的相关服务体系和机制,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的课题,这不仅能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能进一步提升助残活动质量,促进我国关爱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林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浅析.中国校外教育,2012(5).

[2] 龙妮娜,石丽琴,唐春燕,王贞.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3] 罗新欣.广州志愿助残常态化建设初探.中国残疾人,2014(8).

[4] 葛斌.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