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洋淀流域居民与游客的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

2016-05-30赵齐赵欣潘丽群马鑫岩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生态补偿白洋淀

赵齐 赵欣 潘丽群 马鑫岩

摘 要: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是解决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必须充分了解居民与游客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该文通过对白洋淀流域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利用CVM法对流域内居民与游客的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性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影响,深化对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和支付水平的认识,为建立科学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补偿;CVM;意愿支付水平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121-05

Baiyang Lake Basin Residents and Tourists Desire and Pay Leve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Zhao Qi et 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Establish an effective syste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award to promote governance” 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aiyang river bas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establishing Baiyang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residents and tourists pay level and willingness to pay.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Baiyang lake basin residents and tourists,residents and visitors in the basin using CVM method for intention and pay level is analyzed. Through a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age,cultural level,income level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tention and pay level,deepening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 intend 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pay level understanding,provide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Baiyang lake;Ecological compensation;CVM;Level of willingness to pay

1 引言

“白洋淀”曾享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等众多美誉,且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将其看作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白洋淀水量急剧减少,湖泊面积出现萎缩,水质逐渐下降,生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造成白洋淀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发展旅游业及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对白洋淀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淀区及周边居民和游客对白洋淀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对淡水湖泊白洋淀的的保护激励机制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态补偿”国际上也称“环境服务付费”或“环境效益付费”,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增多。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可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手段的问题[1]。从白洋淀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来看,最难以确定的就是补偿标准的问题。因此,在白洋淀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白洋淀对周边区域的生态价值及其周边居民、游客的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能力,尤其是居民与游客的补偿意愿与支付能力成为开展对白洋淀生态补偿工程的重要参考依据[2]。

2 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2.1 研究方法 目前,学术上对支付意愿的研究主要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是通过调查和询问的方式对人们的支付意愿情况进行统计和测度,它是建立在样本对象的调查基础之上的,通过构建最大补偿意愿(WTP)和最小受偿意愿(WTA)来完成对人们支付能力的最终测度[3]。

2.2 问卷设计 为了解居民及游客的支付意愿及支付能力,调研问卷分为居民个人信息调查、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和白洋淀周边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调查三部分。问卷第一部分为封闭式结构,第二、三部分采用两项选择法:如果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则继续追问其原因;若选择“愿意”,则填写愿意支付多少钱用于生态补偿,被调查者每月愿意支付从小于5元至大于25元分为7档记录其支付意愿,同时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4]。

2.3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对居民采用入户调研对游客采用随机访问的形式对白洋淀淀中村东田庄、大田庄和淀边村赵庄子、南刘庄及游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其中居民60份,游客70份,剔除填写错误样本,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20份。在调研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向被调查者进行生态补偿理论知识的讲解,了解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保证样本采集的真实性、可靠性。

2.4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从样本基本情况来看,调查对象中年龄段最多的是31~40岁左右,最少的人数为60岁以上人群。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专)科人群占有最大比重,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人数最少。个人月收入水平,月收入水平在2 000~3 000元人数最多,3 000~4 000元次之,6 000元以上收入水平最少。性别方面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男性占56.7%,女性占43.3%(见表1)。

3 白洋淀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生态环境意识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白洋淀周边居民及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从问卷中可以看出(表2),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程度较高,只有13.3%的人群对生态环境很少有关注。在对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好坏进行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只有少数人认为白洋淀目前环境还是不错。从生态补偿的认知情况来看,大部分人不了解生态补偿,其次则是虽是了解一些但没有接受过生态补偿,只有9.2%的人接受过生态补偿。在对白洋淀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进行白洋淀生态补偿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看出,虽然居民和游客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意识,其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3.2 生态补偿意识及支付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与游客对生态补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具体补偿额度及其补偿主体上有所不同(见表3)。基于白洋淀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在120个样本数据中,69.2%的人表示愿意补偿,每月补偿额度集中在1~5元、5元和10元三档,分别占愿意补偿人数的23.3%、24.2%、23.3%。有30.8%的人不愿意接受生态补偿,在不愿意接受生态补偿的原因调查中,大部分人觉得补偿主体应该是政府,同时认为自己收入水平低也是不愿意接受补偿的重要原因。从平均支付水平来看,通过调研数据计算可得,白洋淀居民生态补偿每月平均为6.67元,游客平均每月愿意支付11.07元。

3.3 补偿者个人特征对补偿意愿的影响

3.3.1 年龄对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来看(见表4),21~30岁阶段的人群愿意支付的比例最高,41~50岁、31~40岁阶段人群次之,60岁以上人群愿意支付比例最低。通过调查访谈可知,60岁以上人群大部分认为政府应该是白洋淀生态补偿的唯一主体,而年轻人较能接受补偿主体的多元性,认为个人应该为生态环境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

3.3.2 受教育程度对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来看,受教育程度与生态补偿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越强。在83位愿意进行生态补偿居民及志愿者者,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占此部分群体的26.7%,而本(专)科及本(专)科以上人群分别占相应群体的81.8%、78.3%。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更了解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对当前生态补偿的认识更为深刻,随着受教育程度逐渐升高,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人群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3.3.3 收入水平对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群众不仅是在生态环境认识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其收入水平及支付意愿。只有在解决基本生存和温饱的前提下,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说平的提高,人们才能更多的关注生活之外的事物。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收入水平与支付意愿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收入水平在1 000元以下,愿意支付比例仅占相应收入水平人群25%,而月平均收入水平在6 000元以上,愿意支付比例则占相应收入水平人群的88.9%。

3.3.4 性别对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男性的补偿意愿要稍微强于女性。在68名男性调查者中,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占73.5%,而在52名女性调查者中,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占63.5%。

4 白洋淀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回归分析

4.1 理论模型及参数估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白洋淀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将被调查者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与其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收入进行回归分析[5]。由于被解释变量为“居民及游客是否愿意生态补偿”,是二元离散型随机变量,只取“0”和“1”两个值,因此采用Logistic二元离散模型,将“不愿意”赋值为0,将“愿意”赋值为1。建立logit(p)为因变量,包含4个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

logit(p)=β0+β1X1+β2X2+β3X3+β4X4,

4.2 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利用利用spss17.0软件对模型,对于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对其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影响做出以下分析[6]。样本分别采用Enter方式(模型一)和Forward Stepwise(Conditional)方式(模型二)进行回归估计,变量进入模型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变量对模型解释力的贡献程度,模型二中仅列出了显著水平5%以内的变量。从Cox & Snell R2和Nagelkerke R2来看,模型一的拟合优度较模型二的拟合优度好,并且显著性较高。因此,结果报告及其模型讨论主要根据模型一得出[7]。

4.2.1 年龄与白洋淀居民及游客补偿支付意愿水平 由表5可得,年龄与居民及游客补偿支付意愿呈负相关,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检验。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居民及游客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进行生态补偿支付。究其原因,年龄较大的人群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为环境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是国家应该集中起来治理,个人只是生态环境中微小的个体,并不能对生态环境起到决定的作用。

4.2.2 文化程度与白洋淀居民及游客补偿支付意愿水平 文化程度与居民及游客支付意愿呈正相关,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检验。居民及游客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意愿越强。群体文化程度越高,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接受程度越强,甚至对生态环境、生态补偿研究越为深刻,能够明确生态补偿的重要性,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意愿越高,愿意支付水平也较高。

4.2.3 月平均收入与白洋淀居民及游客补偿支付意愿水平 月平均收入与居民及游客支付意愿呈正相关,显著水平为极其显著。居民及游客月平均收入越高,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意愿越强。收入水平是进行生态补偿的前提,居民及游客在生态补偿思想的影响下,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愿意支付水平及能力,与统计性描述中反应的情况基本一致。

4.2.4 性别与白洋淀居民及游客补偿支付意愿水平 性别与居民及游客支付意愿相关性不强,也就是说个体特征变量中性别因素对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模型中性别变量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男性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大于女性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一致。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通过对白洋淀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近乎一致的结论,即:居民及游客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主要受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弱,几乎不受性别的影响;居民及游客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越高,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越强;年龄越大,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越低;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男性支付意愿稍微大于女性支付意愿。

5.2 讨论

5.2.1 居民与游客对生态环境及生态补偿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 从调查统计数据中看,白洋淀居民及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够深入,虽然对生态环境关注率较高,但实际关注率(非常关注和一般关注在样本总体中所占比例)仅为39.8%,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大部分人仍没有将生态环保与个人活动紧密联系。对于生态补偿概念,仅有32.6%的人群听说过生态补偿,而接受过生态补偿的人仅占4.7%,由此可见,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生态补偿的作用及其意义。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及生态补偿观念,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典型地区居民进行专题教育,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及生态补偿认识程度[8]。

5.2.2 生态补偿是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在理论上应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政府机构是生态补偿的首要主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应该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企业组织是农业生态补偿的第二大主体,由于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几乎都要涉及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等行为[9]。公民是农业生态补偿又一主体,由于公民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都可能占用享有生态环境资源,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态补偿需要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共同的努力来完成。

5.2.3 生态补偿的实施应根据个体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推行 从研究结果来看,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白洋淀居民与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10]。在具体的制定补偿标准和实施路径中,要考虑到居民与游客的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综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生态补偿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逐步循序推进。

参考文献

[1]甄鸣涛,王军.河北省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政策的阶段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476-478.

[2]张斯程.河北省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及问题剖析[J].现代商业,2015(3):91-92.

[3]赵雪雁,李巍,王学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02,22(2):1-5.

[4]马超,常远,吴丹,等.我国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人民黄河,2015,37(4):76-80.

[5]李超显,周文华.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3,31(5):123-126.

[6]葛颜祥,梁丽娟,王蓓蓓,等.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77-84.

[7]喻永红.基于CVM法的农户保持退耕还林的接受意愿研究——以重庆万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65-69.

[8]接玉梅,葛颜祥,徐光丽.黄河下游居民生态补偿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问卷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8):95-101.

[9]周大杰,桑燕鸿,李惠民,等.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初探——以官厅水库流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0-18.

[10]熊鹰,王克林,蓝万炼,等.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59(5):773-778.

猜你喜欢

生态补偿白洋淀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美丽的白洋淀
从生态转移支付角度谈完善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的建议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加强太行山和白洋淀综合治理推进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