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树高及地径生长的影响

2016-05-30张治民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8期

张治民

摘 要:该文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年生木荷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育苗密度,研究了不同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树高及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幼苗地径、树高与育苗密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木荷幼苗高径比与育苗密度呈线性正相关。

关键词:育苗密度;木荷幼苗;高径比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84-02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ling Densities on Height and Diameter of Schimasuperba Seedling

Zhang Zhimin

(Minhou Forestry Bureau,Minhou 350199,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five planting densities of SchimaSuperba seedlings were set up by single 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fter one year and six months' growth,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ling densities on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rer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ameter of Schimasuperba seedlings and seedling d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linear negative correlation,the same as tree height,opposit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en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 and seedling density.

Key words:Seedling density;Schimasuperba seedling;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

木荷(Schimasuperba Gardn.et Champ.),幼年稍耐荫,适宜播种于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质苗圃地,其天然更新快、萌发力强,是优良的绿化及防火树种。高径比是评估植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育苗密度影响植株的高径比。有文献研究报道了[1-4]木荷养分释放速率、生物量等,但有关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生长的影响的报道则较少。本文通过研究设置5组育苗密度,研究了不同育苗密度下木荷幼苗的树高、地径的生长情况,探讨木荷幼苗的最适生长密度,以期满足木荷绿化、防火功能等大面积育苗种植的需求。

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白沙镇井下村杉樱果树苗基地,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海拔800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为1 673.9mm,平均雨日150d,年无霜期240~320d。

1.2 试验方法 2014年3月10日选择饱满完好的种子,按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播种在1m2的小样方,设置S1(8株·m-2)、

S2(12株·m-2)、S3(16株·m-2)、S4(20株·m-2)、S5(24株·m-2)5组育苗密度(3次重复),样地间设有8cm排水沟。育苗定期除草、淋水保湿,加强管理。2015年9月5日、10日、15日,3次测定各育苗密度的树高、地径,取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地径生长的影响 从图1可知,木荷幼苗地径随育苗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育苗密度为S5(24株·m-2)处理的地径为0.87cm,分别比育苗密度S1(8株·m-2)、S2(12株·m-2)、

S3(16株·m-2)、S4(20株·m-2)处理小38.50%、34.17%、28.22%、14.10%。木荷幼苗地径随育苗密度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87 3。LSD多重比较表明,育苗密度S2与S1、S3呈显著差异,其余密度间的地径呈极显著差异。

2.2 不同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图2可知,木荷幼苗树高随育苗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育苗密度为S5(24株·m-2)处理的树高为46.36cm,分别比育苗密度S1(8株·m-2)、S2(12株·m-2)、S3(16株·m-2)、S4(20株·m-2)处理小25.66%、21.52%、14.87%、9.25%。木荷幼苗树高随育苗密度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7 6。LSD多重比较表明,育苗密度S1、S2、S3、S4、S5的地径均呈极显著差异。

2.3 不同育苗密度对木荷幼苗高径比的影响 由图3可知,木荷幼苗高径比随育苗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育苗密度为S1(8株·m-2)处理的高径比为43.94,分别比育苗密度S2(12株·m-2)、S3(16株·m-2)、S4(20株·m-2)、

S5(24株·m-2)处理的小1.32%、1.89%、12.88%、17.27%。木荷幼苗高径比随育苗密度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97 3。LSD多重比较表明,育苗密度S1、S2、S3的高径比无显著差异,S4、S5的高径比也无显著差异,S1、S2、S3的高径比均与S4、S5的高径比呈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由本试验可知:木荷幼苗的地径、树高随育苗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育苗密度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均高达0.98,各育苗密度的地径及树高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木荷幼苗高径比随育苗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与育苗密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97 3,这与千年桐的研究相似[5]。木荷在育苗密度小于16株·m-2时,地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高径比无显著差异;育苗密度为16株·m-2和20株·m-2时,地径之间、高径比之间均呈极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木荷最佳育苗密度范围为16~20株·m-2。但也应看到的是,本试验仅分析了木荷树高、苗径2个指标,建议今后综合分析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其他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程煜,陈灿,范海兰,等.不同坡向对木荷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6-17.

[2]吴志树. 4种林木幼苗含水率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156-157.

[3]陈仪全.不同坡位6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分布格局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12(1):18-21.

[4]张章秀.不同坡位5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及其分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55-13257.

[5]黄婷,张莹,吴承祯,等.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和高径比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3(4):3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