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捧得“颜如玉”
2016-05-30袁作森
袁作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17-01
近段,网络上,报刊里,茶余饭后的谈吐间,讨论阅读的话题还真“火”了一把,许多城市竞相建起了现代化的多功能图书馆、实体书店、阅览室,可以说构筑“书香中国”愿景各地都在行动,这无疑为全民便捷式阅读带来了福音。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的烟火市井,还应有书香扑鼻的诗意远方。要知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仍有一脉传承的书香,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仍有形式不同的空间,感染着大家捧起书本,尽享阅读盛宴。无论是纸质阅读也好,还是电子阅读也罢,我们只有关注或讲求了阅读智慧,才能让大家在品味和乐享阅读中赚得“黄金屋”、捧得“颜如玉”。
书籍服务于大众,其受众群体各异,善于选择,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活”“智慧活”。阅读不能单一,需要广博,鲁迅给颜黎民的信中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但也要知道浩如烟海的书籍是读不尽的,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曾指出:“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在书的类别选择上,我以为“工具书不可无”,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小词典》以及各行业技术类书籍,从这里可找到“术业有专攻”的通道。“黄色书籍、小人书籍不可有”,它会将人引入歧途、贻害自我和他人甚至是社会。“启迪、润泽精神世界的书籍不可少”,它能使心灵回归宁静,因宁静而致远。当然在选择时既要适合自己的年龄时段,也要适合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义务教育时段,可选择一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爱国先贤的名人传记、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等。让自己知善恶、扬美丑、定方向、爱幻想。到了高中就应该读一些学理的书籍,让自己探事缘、知事因、晓事果、明事理。
人生与读书相伴,会读尤显关键,读的方式方法也颇有讲究。著名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意指书籍就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就可以用来医治人类的愚昧,会使人解惑明理。孔子云:“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可以从书中见贤思齐。真正会读书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首先要由“偶读”到“恒读”。朱熹曾语:“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告诉人们读书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清代诗人萧抡谓的《读书有所见作》诗,其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要由“浅读”到“思读”。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离不开思考,读而不思,就会无悟,更谈不上见识、见解、建树。“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经典书籍的集萃里深入思考,才能让人深刻领会理论内涵。当然我们对书籍也不能过于迷信,在批判中吸收,在建设中发展。将“摘与背、赏与写、品与评、思与用”巧妙对接,不做“皓首穷经”的“书奴”,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第三要由“阅读”到“悦读”,即在阅读中逐步找到读书的乐趣和智慧。不追求人人都能评书论道,或者是著书立说。但我们时常会浸润在浓郁的墨香里乐此不疲、乐中思进、乐里求新。众人读书自然会景致万千、荡涤心弦:如读想象丰富的书,其中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令人眼灿如花,智慧的灵感应运而生。读底蕴丰富的散文,则能悟学者广博的胸襟,使人大开眼界。读轻灵飘逸的诗歌,眼前便是一片纯美的世界,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如痴如醉、如梦初醒。读悲剧小说,仿佛置身于寒冷的悲剧气氛中,倍增一份同情心和责任感。读精彩的历史片段,會被前人的胆识与创造力所折服,并为之调整脚步、走向更富意义的生命之道……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强调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意指在读书上花了工夫,写作就轻松多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教师不能把他们的思维让教室的四面墙壁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大自然的花鸟虫鱼、人景物事无不是创造写作之源。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要用所学知识,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去改造社会和造福人类,这才是读书之本真。如果读书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不能把知识作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只用知识装饰门面,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书固然每天都可以或应该去读,但千万不能够脱离实际。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的进步除了需要学习书本知识外,更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更加接近真理的东西来。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就提出,如果一味地死读书,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怀疑,我们又怎么可能增加学问呢?读书未必一味求多,关键是在生活中,你到底悟出了多少,不用拘泥于书本,多关注生活本身带来的启迪,并利用生活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我们才能够在怀疑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向前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