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索
2016-05-30吴丽
吴丽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39-01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在教学中,要做到:
一、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为了避免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出现杂乱、盲目、无序的状况,语文教师就应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并列出具体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阅读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地课外阅读指导。正确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在明确了课外阅读的目的之后,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要读什么书,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怎样读,读后有什么感想等等。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低,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对。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如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故事片段,在课堂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突然停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还有就是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仅课堂上学习,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学习这样的课文时,可推荐学生到课外阅读一些名著,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这样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层次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阅读中要深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概念模糊,用词就不够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通顺,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强词夺理等等。因此,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講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讲授《说“木叶”》一文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锻炼思维。学生们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很积极投入。提出的问题很精彩,如有的问:“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多次引用古诗句?“落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就意味着调动了自己的思维,所以,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思考、展示的时间,比教师机械的讲要高效很多。
总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现代文阅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