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研究

2016-05-30班玛道杰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双关原语藏语

班玛道杰

【摘要】:本文通过不可译性理论综述,对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做了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不可译性;古典诗歌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文化不可译性分为: 1.相对文化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性是动态概念,随时间推移,全球化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加深,使文化不可译性变成可译性。2.绝对文化不可译性—语言最小意义单位是词。藏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字符文字,(同音异义字,谐音)不可译。

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

语音的不可译性

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藏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其 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藏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正因为如此,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或对联译成藏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实在是不可能。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所说, “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需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辭等方面。首先是语音特征的不可译。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与语音特征有关的地方,如押韵、对仗、谐音双关等都是不可译的。其次是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这一点在汉藏互译中表现尤为突出。藏语为表音文字,汉语为表意文字,两者在书写形式上大相径庭,因此,两种语言的文字特征也是无法迻译的。例如,曾经有人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写成这样一首诗: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结构特点,拆开表达,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藏语虽然也有拆词表达的时候,但此时此地却无能为力。当然英语的文字特征也是无法译成汉语的.

字形的不可译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藏文为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要属钱歌川先生提及的一副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性,这则联应用了双关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不论如何翻译,修辞效果和原联的语义总不可能同时保留。

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藏语和汉语中有不少相同或类似的修辞格,如比喻、借代、排比、双关、委婉、夸张、回文等。一般情况下,原语中的修辞手段都可在译语中得到体现。但由于汉藏民族在思维形式、审美观念、语言表达习惯及字形、字音特性上的不同,在特殊情况下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无法在译语中表现出来,如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修辞格,在原语转化为译语后很难或几乎不能表现出来。原文中“情”与“晴”谐音双关,译文中失去了双关的修辞效果。

二.文化的不可译性

语言反映文化,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产物,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都生动地反映在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中。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语中相应语言符号的缺乏,译者不得不创造某种符号或寻找近似的符号加以指代。这样,负载了一定文化气息的原语转化成译语后,便失去了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这种由文化差异造成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词汇空缺

文化词汇的空缺指译语缺乏表达原语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的对应语。以一种语言为参照,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译现象。

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

这里的冲突指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所指内涵在语际转换中呈冲突式。通常我们可以将某一信息符号的某一所指忠实地转换成另一语言符号系统中同一所指的对应符号系列,即词语的表面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甚或相反。如汉语中的“泰山北斗”直译后,便只承载语义信息,而丢失了原语所固有的文化信息。南美洲的玛雅人生活在热带森林之中,每年只有干季和雨季之分。使用当地的玛雅语,是无论如何也译不出欧亚语言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来的。

指称词语用意义冲突

这里的冲突即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语用意义在语际转换中呈冲突式。例如,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对颜色词“红”有着不同文化理解,即对汉民族而言, “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藏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义的色彩却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

文化不可译性成因有:1. 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亲属关系及传统思想,价值观 不同。2. 生态文化—汉族处于半封闭内陆,发展农业经济,具有农业性,保守性。藏区则因高寒高海拔等自然因素,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文化具有牧业性,开放性。3. 歷史背景—历史长期发展给民族语言留下深刻影响,历史典故、习语可看出差异。4. 物质文化—历史发展、生活环境、价值观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存在差异。5. 宗教文化—宗教思想渗入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艺术。思维方式和行为有很大影响。6. 纯语言文化—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词汇,既要懂得词汇的本意,还要懂得其延生涵义。

参考书目:

尤金·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

李建军:《文化翻译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双关原语藏语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汉藏语及其音乐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双关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