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16-05-30齐天真李广
齐天真 李广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天津农学院市场营销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分析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并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为沿海都市型农业营销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53-03
天津背靠经济发达的京津冀地区,天津农业属于典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是与城市和谐共存、高效、高品位的绿色农业,这对农产品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营销人员要有较强的研发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是不可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由个人实践延伸到团队实战才能实现,本课题的选择从市场对于农林营销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构建农林院校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产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本课题组以天津农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剖析,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调研,综合其他兄弟院校的具体实践,具体分析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农林院校一般以农学为核心,动科、园艺、农学、水产等作为其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农业营销人才培养一般放在经济管理专业。一般来说经管是在农林院校核心专业的基础上配套衍生出来的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大部分是模仿其他院校进行师资配置、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对于社会对营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难做到有效响应,相反,农业社科科学研究人员对技术不甚了解,因此在农林院校服务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定位上,技术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目标决定行动,因此在农林院校往往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趋同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农业院校营销人才培养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以农林特色优势的发展思路,而农业正缺乏具有专业知识,服务于农业市场的特色人才,这种农业营销需求和供给的巨大缺口,倒逼农林院校进行实践教学体制改革,重新思考人才目标定位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围绕自身特色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农林院校教学体系普遍出现了重理论、輕实践的问题。同时随着建设综合性大学步伐的不断加快,非农专业比重和人数在不断上升,大部分农林院校教学体系处在不断调整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天津农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研。就“你校是否已经形成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共发放问卷300份,具体情况如下。
如图1所示,在重点调研的两校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认为正在形成的占比较大,接着,是已经形成、没有形成,甚至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不是很清楚。这充分说明农林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零散的,没有可持续的目标方针作为指引,学生培养没有按照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更不用说是为农业社会化营销体系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在很多农林院校存在对实践教学体系认识不清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实践通常以参观为主,动手较少。大多数农林院校的实践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实验、实训、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往往是分散进行的,缺乏相应的连贯性。同时由于校企结合相对较为困难,教学实践环节与企业生产活动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农林院校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
(三)课程体系与农业市场营销人才需求脱节
课程建设关系营销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也是农林院校能力建设的核心部分,抓住农林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完善农林院校营销人才培养,带动农林院校与就业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往往注重学校规模与硬件设施的建设,将大的力气放在学校扩招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建设,出现了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学无所用。本文就这一问题在上述两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感到不太适应或基本适应,与当前营销专业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手段落后、不能反映农林院校营销特点有直接关系,教学实践体系评价也陈旧有关,都是未来需要改革的地方。
(四)复合型农业市场营销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力量是农林院校的教与学的一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素质,一般来说高校教师来源为毕业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模式决定了高校教师大部分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缺乏社会实践的考研,因此基本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一般来说,在高校课堂上教师分为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以及其他外聘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也大多来自理论课,高校跟企业和社会其他办学力量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重理论、轻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思路。调查来看,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四位一体”综合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
构建农林院校服务业人才“四位一体三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如下。四位一体是指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营销岗位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形成相互链接的闭环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平台是指一是将二课堂活动作为一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营销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将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结合。三是将课证融合作为平台实现证岗联通。
(一)打造“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职业认知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参观企业、邀请企业人士开展讲座等方式。认识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在市场调研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共设计了12门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每门课程三四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完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训练项目及其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循序渐进掌握各项专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营销岗位模拟通过实训课程完成,学生开展沙盘分组对抗,轮换扮演企业不同岗位的角色,不断锤炼整体思维,理解营销岗位在企业中的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演练营销技能。顶岗实习环节,是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过渡。通过这样四个环节的相互闭合连接,实现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课堂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锻炼学生的专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商务街活动”、“海报设计大赛”、“营销创业大赛”、“营销方案策划大赛”等活动均为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在学院产生了强烈影响,学生全程参与,组织策划、寻找资源、沟通协调,品尝成功的喜悦、反思失败的原因。二课堂活动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农业服务行业的经营特点,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寻求双赢,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企业在开展市场调研、现场促销、贸易展销等业务环节中,往往需要大量人员,而企业自有员工有限。这正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机会。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实现真正零距离的校企对接。
三、“四位一体”综合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路径的构建
(一)营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路径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确定。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营销专业学习领域的开发总体上分三个阶段,先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其次是实践教学步骤的确定。农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要紧紧依托企业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阶段、主体学习阶段、理论实践结合阶段和岗位实习阶段。
(二)营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现路径
首先是实训硬件条件。学校建有市场营销实训室,有市场营销、市场调研、商务谈判等模拟软件,同时市场营销沙盘模拟体系,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和角色扮演,也能很好地让同学体验实际工作的状况。另外,在校外建设有10个实训基地,可以随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与实训建设,强化实训外部环境建设。
其次在营销精品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手段改革方面不断进行探索。2004年《市场营销学》成为天津农学院校级精品课,经过10年的不断建设,不断整合营销教学资源,通过精品课网站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设计能力;2006年出版了《市场营销学》一书,通过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教学的内容;在营销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現代化手段完成教学内容,通过市场营销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案例、工具书、教学资源的平台化、整合化,提升了同学的学习效率。
最后创建“双赢”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互相兼职制度,共同参与教学和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例如校企共同参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选定工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向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输送为企业提供人力保障,企业也通过校企共建,实现自身不断转型发展。高校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导师,企业聘请教师担任企业部门管理人员等,并通过奖励制度将其推行下去,实现企业与高校双赢。
(三)营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考核激励体系
农林院校营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首先是应该根据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技能考核构成,而不是传统的笔试决定。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做到多样化考核方式并存,口试、技能笔试、企业评分等多种方式综合确定。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其次注重对教师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在教师年终业绩考核中,应该把学生实践效果考核纳入教师业绩考核,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将其进行推广和示范。
再次建立多渠道考核分析制度。建立多渠道的营销实践反馈系统,保障营销实践教学的质量。一方面要注重从企业时时获取学生实践情况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要经常跟学生座谈聊天,获取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及时与企业沟通,建立校企合作的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考核分析制度,达到双赢的学习效果。
四、经验和启示
首先,农林院校营销人才培养就是以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学生为基础,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则主要由与通用营销实践能力和专用营销实践能力构成,既要体现学科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又要根据人才培养行业需求而有所侧重。根据农林高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农林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力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设计、实现这些教学模式的条件建设都要根据目标有所调整。同时,农林院校情况不同,学科种类、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在对一般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林院校进行个性化设计。
其次,确定农林院校服务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并存,鼓励跨学科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农业提供营销服务、营销服务人才培养、会计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经济服务等方方面面。农业院校的水产、园艺、农学、兽医等传统行业,也应该纳入服务业人才培训规,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技术性支持,其构成了农业服务的重要一环。
再次,巩固农林院校营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通过构建校企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保障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营销实践教学岗位,同时要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强化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营销实践,同时积极走出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人才输送和科研合作,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和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马清学.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田[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梁文玲,高红静.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实证研究田[J].教育探索,2009,(10).
[3]刘洋.江苏地方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研究[J].民营科技,2013,(11).
[4]郑欣.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5]周爱珠,李亚文.地方工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市场周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