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娘子军”为什么这样红?

2016-05-30郭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娘子军妇女

郭娟

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公演以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作为一个象征,它穿越历史,在今日仍依稀传达着含混而丰富的启示。本文力图从对舞剧《红色娘子军》思想内容及其原型背景的分析中探索当时的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的女性地位及女性思想解放状况。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妇女;思想解放

60年代前期,在周恩来总理大力倡导下,中国文艺界努力实践“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针并取得了辉煌业绩,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便是“三化”探索最有代表性的丰硕成果之一。提起这台剧,耳畔又仿佛响起熟悉的旋律:“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红色娘子军》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而红色娘子军——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妇女特务连(归中共琼崖特委领导),则是中国女性与中国历史的债务。

在这部家喻户晓的剧中,其实清晰地传达着男性化的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旧社会的阶级压迫被凸显为唯一的女性枷锁,剧中的性别压迫形式上仍然存在,却不过是阶级压迫的隐喻形式。所以,性别的因素被取消了,红色娘子军只是和男性战士一样的无差别的无产阶级战士。

当然,在阶级叙事的背后,剧中也暗中借助了男性化的性别话语,比如,剧中确定了洪常青的光辉形象及其中心地位,而事实上,女子军特务连从来没有男性指导员。恩格斯和毛泽东曾说过: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在舞台上被取消的过程,是与现实的阶级斗争完全同步的。同样,娘子军的意义被加以重新阐释并扭曲的过程,也是她们现实的政治权利可能受到损害的预示。

但是,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当时的八个样板戏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正面角色。这就不能不引人思考——既然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并没有展现女性的性别特征的话,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性别的趋向又如此明显而集中呢?这可算是一个悖论了。唯一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的,也许就是:那个时代女性思想解放已初见行动,但其深度还远不足以使当时的艺术家们意识到女性也是有善有恶,有血有肉的,同男性一样的群体,因此,女性形象被大力光辉化以至于达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谈过了戏剧本身,让我们再看看构成戏剧的这些人物——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妇女特务连的成员们。从历史上看,海南女性是中国受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最深重的群体之一,或许,这也正是海南女性强烈的革命性的某种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没有甘于接受千年来男性秩序派定给她们的社会位置,也拒绝了父权制文化赋予她们的女性气质(忍耐,承受,柔弱等)。她们向加诸身上的压迫发起了强悍的攻击。相对于其他地域的中国女性,海南女性显示了血性和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她们没有消极等待——等待命运的转折,等待男性解放者的解救,而是直接介入了争取自我命运的战斗。

另一方面,海南女性的革命斗争也潜藏着巨大的缺陷。这是一场不自觉、不彻底的斗争,它只是一场无性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政治革命的组成部分,虽然包含性别压迫的因素,但红色娘子军的战斗却未成为具有某种深刻性别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她们所反抗的是被压迫的不可承受的形态,而并不反抗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权力秩序本身。

因此,毫不奇怪,当1932年娘子军连解散后,娘子军战士们又坦然地接受了旧有的性别秩序,她们所显示的“传统妇道”,以及对不平等的性别秩序的遵从,与她们参加娘子军的反抗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原娘子军二连二排长王运梅解甲归田后得知丈夫已下南洋,她带着婆婆回到娘家。后丈夫再婚,她却没有再嫁,并且把丈夫的“全家福”挂在床头,仍称其为“老公”。

二连指导员庞学莲再嫁给一位牙医,新婚不久她被捕入狱。其丈夫再婚。在丈夫的劝说下,庞学莲出狱后甘愿接受“小老婆”的地位,操持家务,下地干活。

事实上,这些海南女性只是以一种更具戏剧性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女性的当代命运。

全国的女性很多也都参与了解放中国的过程,但1949年以后中国女性的“花木兰情结”使她们在获得种种平等权利的同时,也承受了“平等”的代价。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它没有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出成熟的政治意识,以进一步争取乃至巩固已获得的权利。相反,她们只是习惯性地接受了保护性的、优待性的制度安排,心安理得地退缩回私人领域,放弃了公共参与的机会甚至意愿。所以,当198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进入市场社会,对女性的保护性政策实质性地减弱之后,女性的整体社会地位历史性地下降了。中国女性现有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各种政治权利只是历史遗产的延续。虽然在社会的流俗观念中,中国女性似乎已享受了“过高”的社会地位(“妻管严”之类的说法),但总体而言,她仍然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由于阶级的分化,不平等的社会分配机制,女性的问题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这种新的历史情境要求着当代的中国女性,尤其是中下层女性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政治意识。这些已是后话,在此且不多赘述。

如今,当年红色娘子军血染战裙的海南已变成市场时代的中国的后花园,娘子军似乎已成为一个虚幻影像。如果说海南的历史联系着红色娘子军的形象,今日的海南则联系着三亚选美的女性形象,它展示着本质化的女性形体与女性气质,吸引着全球目光。以三亚为代表的海南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中的一个消费度假胜地,椰风海韵,民俗风情,已使它在“大陆人”的眼中充分女性化。在这种语境下,红色娘子军的消费性被不断开掘出来,成为海南最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它一方面成为被走马观花的旅游者目光所抽空的符号,另一方面,也以其复杂、坚硬的形象在这个时代弥散着别样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红色娘子军” 幸存者访谈》.央视DVD光盘.

[2]戴锦华著.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3]李银河著.两性关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猜你喜欢

娘子军妇女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当代妇女的工作
海南红色音乐经典
——观歌剧《红色娘子军》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非洲历史上的一支娘子军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