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笔具功能整合的历程

2016-05-30潘洁珍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方中国

潘洁珍

摘 要:通过梳理中国以及西方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历程,从而得到笔具整合的一些必然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不同书体的使用,使得笔具必须经过不同的功能整合历程,不同文字系统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笔具功能整合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西方;笔具整合

1 笔具的定义

人类根据长期生活积累下的经验,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茶道之具称之为茶具,笔具是各种各样的书写用具的统称。

2 中国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历程

目前为止,被发掘出来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期,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晚期木椁墓中,发现了一支毛笔,后来被称为“长沙楚笔”,[1]湖北江陵、河南信阳长台关等地也有发现同时期毛笔的踪影。

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记录的行为,从原始物件借用开始,使用动物毛发或者植物纤维捆绑在竹条上从而创造了毛笔,功能依然是记录画写,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开发,对笔具围绕着画写这功能进行了整合,毛笔的创造是功能整合的里程碑。

毛笔的整合与字体的变化息息相关,小篆字形瘦长,而隶书则比较粗短。因为书法的变化,所以秦朝和汉朝的毛笔相比起来,汉朝的毛笔笔杆略长的同时笔杆的大小也略粗。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其《笔经》一书中也有关于毛笔的制作方法,其中,《笔经》和“韦诞法”中有了关于“披柱法”的记载,在制作笔头的过程中,使用坚硬挺拔的兔箭毛为笔柱,外围披上较为柔软的兔毛或者黄鼠狼毛,如此一来既保持了笔头的坚挺也使得外围较为柔软的毛发能吸取更多的墨汁,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直到如今,都还在采用。在材料的不同组合中,根据其性能,以功能为中心,披柱法无疑是整合非常成功的例子。

宋朝时期的毛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杆明显变短,笔毛部分长度大幅度增長,多使用长锋笔其中的原因除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字体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唐朝时期多为盘坐于榻上或者席上,习惯在矮几上书写,而宋朝时期人们常坐于书案前的高椅上书写,因为书写的姿势不一样,所以毛笔的形态上也有一定的改变。

清朝前中时期的经济文化发达,财富达到了空间的富裕,所以毛笔的特点也倾向于奢华。其笔杆除了常见的竹杆木杆,金属有金、银,其他更有玉石、象牙、玳瑁、琉璃、陶瓷,甚至紫檀、黄梨等都用于制造笔杆。加工工艺上也丰富多彩,有浮雕、透雕、镶嵌、彩绘等各种手法,在装饰上达到空前华丽,毛笔一度成为上流社会地位财富的象征。

3 西方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史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人发现了纸莎草,可以称之为传统意义上最早的纸。纸莎草是尼罗河畔的一种高大的植物,把其劈开,做成薄薄的片状,可以用于书写。用于在纸莎草片上书写的工具采用芦苇秆或者竹竿做笔杆,称为芦苇笔,芦管笔作为世界性的笔广泛地被使用了两千多年。

中世纪,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大量的僧侣在传播思想的同时教堂文书大量增加。原来用于制作芦管笔的芦苇秆的原料也相对缺乏起来。基于这样的环境,笔具需要重新整合,通过探索僧侣们学会了使用经过处理的羽毛管来制作成笔,其中羽毛管来源于大的乌鸦毛、孔雀毛、鹅毛等。他们用小刀把羽毛管末端削尖,并且从中间劈裂开一条小缝,这种结构是为了使得管腔中的墨汁可以顺着细缝传达到笔尖。它集成了芦管笔的书写方式,而且从性能来讲比芦管笔更优越,书写过程中更具弹性。

十七和十八世纪,因为商业发展,科学、艺术相继发展,羽毛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只鹅一般情况下可以出产10到12根羽毛可以用于制作羽毛笔,十九世纪初,德国一年羽毛笔的消耗量就达到5000万的数量,当时英国的银行对于羽毛笔的消耗量同样是巨大的,一个职员一天就平均消耗5根羽毛笔,在使用过程中,除了书写,职员有一部分时间都是用于修切笔尖,可见修切笔尖的熟练程度了,据当时的情形,最熟练的人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修切一百次笔尖。因为羽毛笔笔尖容易消耗,这一特点,便成为羽毛笔被整合的原因之一。

为了可以节省消耗,无数的人都在寻找解决的方法。1831年,英格兰的伯明翰钢铁工人找到了一个可大批量生产廉价的耐磨不容易损耗的金属笔尖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薄钢片经过锻压、成型、剪切等工序,就可以制成和羽毛笔一样可以书写多种效果的金属笔尖。伯明翰成为制造钢笔头的中心,1842年,伯明翰工厂生产量为7000万,到了1843年,增长到了一亿,1850年为1亿8000万,其数量是非常惊人的。1850年以后,鹅毛笔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过人们的探索,继续进行新的整合,以更好适应书写的要求,结果发现在笔尖上面焊接一颗带铂的金属,被称为“铱粒”的小球珠延长了笔尖的耐磨性。在这一时期的笔,基本都是蘸水钢笔,有被称为ink-storing fountain pen或者reservoir pen的可以储存墨水的笔,这些笔大部分都存在着同样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漏水;另一方面控制墨水流量的小孔容易因为墨水的凝结而堵塞。

1884年,刘易斯·爱德森·沃特曼在水笔的制造上达到了重大突破,沃特曼改进了现有的钢笔,对现有钢笔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重新设计,在英国人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原有通过水位差原理储存墨水并利用小孔出水的笔,变成了现在利用毛细管的原理,采用毛细引力作用,让墨水自动流向笔尖,改进了之后,做成了具有弹性的笔胆,制造出既能储存墨水,又可以在书写过程中连续自动出墨的钢笔。早期沃特曼制造的笔在加入墨水的时候需要用眼药水的管子进行辅助性工具加入,慢慢到了1913年左右,自动吸水笔和利用杠杆原理的吸墨装置的笔才成熟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圆珠笔的出现使得其成了钢笔的继承者。圆珠笔具备多种优点,代替了钢笔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书写工具,而钢笔则慢慢趋向于成为怀旧复古时尚的奢侈品。圆珠笔造价低廉且携带方便,逐渐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圆珠笔使用快干高黏度的墨水,而微孔墨水笔则使用快干低黏度的墨水,并且墨水方面比水笔多很多色彩鲜艳的颜色。

4 中西方笔具的融合

中国人重心,西方人重智,[2]从软笔和硬笔的形态上来看,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更加感性,西方人更加理性。毛笔以“尖”“齐”“圆”“健”作为标准,即蘸上墨汁时,笔头要尖,才可以作比较精细的书写要求,当水融开笔毛时,所有的笔毛应该要齐头,笔头整体造型要如一颗饱满的枣核,在书写的过程中,弹性十足,刚劲有力,用感性的词语内涵来概括毛笔在制作中必须达到的标准。而西方的硬笔发展,他们会使用精准理性的数据去判断,笔尖的使用寿命的时间,不同书写效果,笔尖需要削割的斜度等等。

导致笔具往不同方向发展,除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字发展的历程也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演变而来,书写过程中个人情感风格胜于效率。而西方的字母则从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对于书法的字体变化没有方块字多变,总体飘逸优雅,适合采用硬笔书写,书写过程中效率胜于个人情感风格。

近现代中国的产品设计与西方工业革命的步伐接轨,打破了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中国的传统笔具毛笔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很快被水笔取代,最后被圆珠笔取代为日常书写主流,而传统的毛笔则作为书法艺术或绘画的工具而存在。

5 结论

由笔具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其整合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书写这功能进行整合,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笔具为了更好适应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活动,必须进行整合,当一个划时代的纪元来到的时候,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笔具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整合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J].文物,1954(12).

[2]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7.

[3] 余春雷.名笔[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4] Barbro Garenfeld.The Ultimate Book Of Pens[M] . 2010.

[5] 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6(6):1-10.

[6] 邬烈炎,袁熙旸.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7] 苏华,毅鸣,王世喜,候海燕.图说工艺美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9.

[8] 陳慎任.设计形态语意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西方中国
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的差异
从中国当代美术三十年历程看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